關閉低效門店,呷哺呷哺調佈局換效率能否業績翻盤?

新京報訊(記者王萍)8月28日晚,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呷哺呷哺集團")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呷哺呷哺集團整體收入爲19.4億元;淨虧損較去年同期的2.74億元收窄至0.8億元,降幅達71%。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雖然虧損減少,但是其營收也同比減少了18.9%。

半年報顯示,集團通過數字化供應鏈改造,打通供應商協同鏈路,升級物流樞紐及標準化流程,實現綜合成本下降,其中資產減值損失同比降低64.1%。2024年,呷哺呷哺集團關閉了138家呷哺門店及73家湊湊門店,以此優化餐廳佈局結構、關閉低效餐廳。

同時,呷哺呷哺集團對餐廳網絡進行了煥新。財報中稱,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在一線城市新開餐廳14家,新一線城市6家,二線城市6家,三線及以下城市6家,合計新開門店32家。其中一線城市開店數佔比43.7%。多家新店開業期間表現優異,北京中交和美匯店翻檯率達8.4翻,上海滿天星店達7.1翻,上海航頭浦樂匯店達6.5翻。

具體到各個品牌,呷哺呷哺利潤由2024年上半年的406萬元增長至2025年上半年的2973萬元。湊湊通過產品創新和場景拓展,積極探索火鍋正餐外的消費場景,於2025年6月嘗試推出商務午餐、午市一人食等新型增長點產品,切入白領午餐需求場景。調味品業務表現突出,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4716萬元,同比增長4.8%。

外賣業務方面,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外賣業務單店月銷售額從2024年上半年的3.53萬元增長至4.27萬元,增長20.9%。上半年整體訂單量增長超過55%,帶動外賣毛收入同比增長22.4%。

有業內人士認爲,呷哺呷哺集團數字化供應鏈與戰略性閉店共同發力,使其短期減虧成效顯著。但收入下滑的隱憂不容忽視,折射出單店盈利能力仍待修復。有專家表示,呷哺呷哺當前策略類似2022年海底撈的“啄木鳥計劃”,通過犧牲規模換取效率。關閉低效門店必然導致營收收縮,但這是必須經歷的陣痛。

今年7月,呷哺呷哺集團正式啓動“鳳還巢”計劃。呷哺呷哺集團方面表示,截至8月,該計劃已落地5家合夥門店,主要分佈於京津冀地區。相關餐廳利潤率均在30%以上,單店月營業額均超35萬元,翻檯率保持在3次以上,投資回收期最短爲4個月,最長爲10個月。“鳳還巢”計劃也成爲業內關注的、呷哺呷哺集團以組織變革“破局”的重要舉措。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爲,該舉措的機遇與風險同在:既要保證所有門店口味統一,又要給合夥人自主空間,對管理能力是極大考驗。

編輯 王琳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