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上半年虧損縮窄 火鍋行業競爭加劇
中經記者 鍾楚涵 孫吉正 上海報道
近日,呷哺呷哺發佈業績預告,預期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約爲19億元,同比減少約18.9%。同時,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約0.8億元至1.0億元,對比去年同期實現大幅收窄。實際上,近年來呷哺呷哺已經持續陷入虧損。根據財報數據統計,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累計虧損已經超過13億元。
連鎖經營專家李維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呷哺呷哺這些年的持續虧損雖然有外部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內部的原因,我認爲該團隊的判斷、執行、運營等方面出了問題。同時,呷哺呷哺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在供應鏈、業內專業度、品牌美譽度等方面都具有優勢。”
累計虧損超過13億元
根據呷哺呷哺發佈的業績預告,預期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介於0.8億元至1.0億元之間,而去年同期淨虧損2.74億元,虧損相較於去年同期大幅收窄,降幅63.2%至70.5%。
而在此之前,呷哺呷哺已經連續數年虧損,根據財報,2021年至2024年,呷哺呷哺分別虧損2.93億元、3.53億元、1.99億元和4億元。2024年,呷哺呷哺營業收入爲47.55億元,同比減少19.65%。
對於呷哺呷哺的持續虧損,李維華向記者表示:“呷哺呷哺這些年的持續虧損,從企業自身的角度來看,呷哺呷哺的產品缺乏特色,在環境、服務上也比較一般。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者光顧頻次減少。在品牌上,呷哺呷哺缺乏全渠道的宣傳,在當下消費者喜新厭舊的背景下,對呷哺呷哺的品牌產生了審美疲勞。”
對於2025年上半年虧損縮窄的原因,呷哺呷哺表示:“集團持續致力成本優化,以數字化供應鏈驅動結構性降本增效,依託集採優勢,打通供應商協同鏈路;持續升級新型物流樞紐及標準化流程,優化配送路徑網絡,實現運營效率提升與綜合成本下降,改善經營效益;通過優化餐廳佈局結構,包括關閉低效餐廳、新增餐廳重點聚焦高潛力區域等舉措綜合提升餐廳運營效率;預計對關閉及持續虧損餐廳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金額較2024年同期大幅下降約64.1%。”
在門店數量上,記者注意到,呷哺呷哺在2024年不斷關閉虧損門店。呷哺呷哺2024年財報顯示,2024年新開設65家呷哺呷哺餐廳及13家湊湊餐廳,亦關閉138家呷哺呷哺餐廳及73家湊湊餐廳。關閉的原因爲其大多數產生虧損,且其模式不能夠恰當反映品牌形象。
對於2025年的虧損縮窄,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表明公司經營還是受到一定挑戰。同時,呷哺呷哺虧損大幅收窄,說明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虧損收窄整體來說還是降本增效、物流網絡優化升級和運營效率提升的成果。同時對於低效門店進行關閉,在高潛力區域進行聚焦,使得公司在財務報表上面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向記者表示:“呷哺呷哺上半年的營收同比減少,反映出它的品牌吸引力的減弱。但同時也可以看到,呷哺呷哺的虧損同比有大幅的收窄。雖然連續5年都是虧損,但目前它正在朝好的方面去變化。例如呷哺呷哺關掉部分低效的門店、降價以及通過供應鏈去提效,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
行業競爭加劇
艾媒諮詢報告指出,預計2025年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6689億元。另外,火鍋行業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但菜品同質化、鍋底同質化問題突出。
目前,企業也在不斷創新。以頭部企業海底撈爲例,7月,海底撈開出全國首家“甄選店”,人均消費超過600元,劍指高端市場。8月,海底撈全國首家創新概念店營業,在功能、視覺、場景等方面都有所創新。
而呷哺呷哺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模式。7月,呷哺呷哺推出“鳳還巢”合夥人計劃,採用“三方共同持股”模式,即合夥人、呷哺集團和企業高管一起持股。對於該計劃,呷哺呷哺方面表示,目前開業的5家合夥門店已經全部實現盈利,下半年會繼續開店。
對於以上模式,張毅認爲:“‘鳳還巢’合夥人計劃在人才的吸引和激勵方面有一定幫助。對於合夥的員工來講,由員工、打工人變成合夥人,有利於企業激活內部優秀人才的潛能,留住更好的人才。在門店運營方面,總部可以提供支持,理論上門店在成本、品質上可以保證。在品牌發展方面,公開資料顯示,合夥門店的分紅比例向一線員工傾斜,這對於提升團隊力量、擴大品牌、擴大營收、擴大服務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
李維華認爲:“在這樣的合夥模式下,對於公司來講,可以回收一部分資金,同時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對於員工來講,從打工的思維變成了給自己做的思維。這兩者的動力差別非常大。同時,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創業方式。但這些店如果只是在股份上、人力資源上有所改變的話,也並不能確保單店成功盈利。單店盈利與否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選址、線上線下的配合、實際的單店運營以及所在地區和商圈的競爭情況等。如果只是在股權和團隊上有改變,那只是提升了單店運營的其中一個要素。如果其他方面進行改善,依然可能會虧損。在此背景下,要是盈利失敗,對整個團隊也會帶來打擊。”
在銷售方面,呷哺呷哺曾經推出暢吃卡。記者在大衆點評註意到,有用戶表示,發現在不同門店暢吃卡可疊加的優惠程度不同。也有用戶表示,會被服務員反覆提醒續卡。根據記者瞭解,目前呷哺呷哺暢吃卡已經停止售賣。呷哺呷哺方面表示:“自2025年7月1日起,爲了提供更多優惠的新營銷活動和更好地服務,集團的會員暢吃卡暫停售賣。”
林嶽認爲:“之前呷哺呷哺的暢吃卡造成了一些投訴。主要是暢吃卡模式及服務人員的態度導致的,比如服務人員直接操作顧客的手機、沒有說清楚優惠的具體規則等。另外也有一些投訴的內容在於承諾的優惠金額與實際不符,以及有些條件也比較隱蔽等。整體來說,暢吃卡模式是預付費模式,綁定用戶的資金,達到提前回籠資金的目的。但是呷哺呷哺方面對於暢吃卡服務的培訓、用戶體驗等方面做得不太好,不利於客戶黏性的促進。在暢吃卡的方案設計和執行上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對於呷哺呷哺的未來發展,張毅表示:“呷哺呷哺品牌定位相對比較模糊,另外,因爲品類比較老化,後續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進行創新是一個問題。總體來講,呷哺呷哺要取得更大的變化可能要主動迎合市場發展的需求。”
林嶽認爲:“呷哺呷哺在短期內還是需要把預付卡嚴格管控起來,重建消費者的信任。在‘鳳還巢’合夥人計劃上,還是需要去看單店的盈利,在盈利模型驗證成功之後再去複製和發展規模,不能急於求成。因爲快速發展就很容易造成失控,或者讓試錯成本加大。另外,呷哺呷哺還需要解決區域失衡的問題,因爲它大部分的門店集中在北方,在南方的供應鏈和服務能力比較弱。這是它下一步應該要去想辦法突破的,也是使它整個規模和體量能夠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向。”
(編輯:劉旺 審覈:孫吉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