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不是第一次 那些資深股民才經歷過的回憶

川普祭出關稅大刀導致全球股災,投資人哀鴻遍野。但對於許多資深股民來說,這樣的市場波動早已不是第一次經歷,臺股史上數次股災,包括1990年波灣戰爭爆發、2000年網路泡沫化、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嘯、2018年中美貿易戰、2020年新冠疫情等。

記憶最深的一次1990年萬二變二千

最令股民記憶深刻的或許是1990年的股災,當年2月指數一度站上歷史高位12682點,然而,誰也沒料到8月波斯灣戰爭爆發,在短短八個月內臺股崩跌至2,485點,不僅跌幅大,且跌勢持續時間長。這場股災讓許多投資人因此傾家蕩產,甚至有人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出手挽救股市危機。

股市連月重挫,跌幅已逾55%以上,證券投資人協會廿二日到立法院請願,請轉督促政府有關單位速謀良策,挽救股市危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06/22 吳景騰攝影)

那些年,股票是紙本

臺灣實施無實體股票後,早年的實體股票被不少股市投資人留存做紀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2/09/29 王茂臻攝影)

最近一打開股市App,滿滿的綠油油。以前買賣股票不是打開手機點兩下,而是拿一張「紙本股票」,像存摺一樣放在家裡。券商門口時常會有領取紙本股票的人羣,是一直到2009年金管會宣佈有價證券採無實體發行後,紙本股票才逐漸消失在市場上。

沒有電視的年代裡,股價寫在黑板上

股票。上午聚集在證券交易所的客戶最多時,整個交易所的樓上樓下及樓梯均被擁塞,難以通行,有一個年約卅多歲的女客戶,她進場後一馬當先用手將黑板上的買賣行情一一擦掉,使交易沒有辦法進行,繼即將她的願望一一寫在黑板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4/08/19 陳明輝攝影)

在電視與網路都還不普及的年代,股市資訊完全靠「人工手寫」,證券交易所大廳會有黑板,工作人員拿粉筆一筆一劃地把價格寫上去。曾有流傳一種說法,春節過後開市首日,爲求好兆頭,交易所會特別用紅色粉筆記錄交易價格,稱之爲「開紅盤」。

下單要「打電話」或「親自跑券商」

早上準時收聽廣播、翻閱報紙財經版,是當時股民的日常。沒有網路交易的時代,想買股票還只能打電話給營業員下單,或直接到券商營業廳排隊填單,還可能排不到!有時行情波動快,電話還會佔線、打不進去,錯過時機只能認命。

股票行情激漲,一般投資人因怕賣出股票後難補回,紛紛惜售,使股市呈現搶購現象,圖爲證券交易所內情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8/08/18 黃國有攝影)

每一次股災來臨,市場都像是末日降臨,但市場最終總是會回來。心身醫學科醫師就提醒,股民應保持「多動」來穩住恐慌心理,例如運動、活動、勞動、互動等方式調劑身心,也提升健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