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創造價值 脫穎而出

對跨入職場的人來說,大概會有兩種心情,一是戰戰兢兢,一是躍躍欲試;依照馬斯婁的需要層級理論,如能滿足經濟、安全、愛、自尊等基本要求,更能一展所長,獲得自我實現和存在價值滿足,將是職場中人最大的盼望。

職場中人希望一展所長,受到欣賞重用,屬於常理,但有時「用錯地方」比「沒本事」更要命。

《列子.說符》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一個被齊侯任命當諸公子的老師,另一個被楚王任命爲軍正。

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學問能力和施氏的兒子相當,偏偏家境困頓,於是向施氏請教,聽完後有學問的兒子到秦國,懂兵法的到衛國,結果一個被去勢,一個被斷腳,父子認爲遭到愚弄,於是登門問罪。

施氏聽完回答:兩家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不是你兒子學錯了,而是時機不當也用錯地方;秦王倡議富國強兵,你兒子告訴他要實施仁義;宋國是小國,最重要的是明哲保身,你兒子卻告訴他如何強兵,豈不是自找罪受?

進入職場,光靠能力和自信還不夠,若方向錯誤、時機失當,雖然不像孟氏的兩個兒子出大狀況,但乃須做好自我檢視,瞭解匹配性,汲取經驗,洞察趨勢,才能受到信賴重用。若僅僅才疏「氣」大,則會被認爲言過其實,最終無用武之地。

再者,大多數人較容易安於現狀,只擔心出錯,不想扛責任,卻又抱怨不受重視,實在沒道理;掌握被動到主動的關鍵,進行心理素質提升和行動轉換,纔會有回饋佳機。

心理素質仰賴「洞悉和剋制」,不是忍耐和苦撐;包含:深入認知事務來龍去脈,清楚區分「常規和變異」,面對挫折壓力,保持平穩冷靜和良好韌性,以正面思維進行情緒管理,採取恆久的解決對策。

行動實踐不是埋頭苦幹或是橫衝直撞,而是擡頭全面觀看,兼具知識邏輯和人性關懷,從坐而言到起而行:

一、從做得好到能做好

若只是聽命行事「做得好」,把主管交代的事做完,頂多是「好用的工具」,若能將經驗內化進行優化,從「聽懂會做」到「能做且更好」,就不會變成聽話的機器人。

二、有好動機作出好貢獻

先求如何作出貢獻,絕不斤斤計較;觀察組織流程,進行關鍵排序梳理,從中補好缺口,圓滿完成任務,促進效能提升,讓組織成員從中獲益,創造出更高價值。

三、主動關心團隊互助

真正的英雄,不沉浸個人主義,謙遜又有影響力,透過深度匯談,瞭解利害關係者真正的想法和關心的議題,引導所有人成爲英雄聯盟,所有付出不會變成白努力。

職場中人,如能做到:從「等待安排和完成任務」朝向「創造價值和作出貢獻」,不僅融入團隊,更會脫穎而出,贏得人生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