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別輕視,及時治療重獲“聲”機

數月前,李先生(化姓)不慎遭遇左耳外傷,當即出現耳痛、耳鳴症狀,聽力也有所下降,被診斷爲“左耳外傷性鼓膜穿孔”。他遵醫囑進行保守治療後,穿孔未能自行癒合,左耳聽力持續下降,日常生活只能依賴右耳,交流十分困難。近期,李先生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找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陸玲教授就診,成功接受了左側鼓膜修補術(鼓室成形術I型),術後,李先生的左耳聽力顯著改善,他終於擺脫了單耳聽聲的困境,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其實,外傷性鼓膜穿孔並非小事,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及時進行鼓膜修補手術是恢復聽力和保護中耳健康的關鍵。中大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陳慧君醫師介紹,我們的鼓膜是一片僅有0.1毫米厚的橢圓形薄膜,它分隔着外耳道和中耳腔,不僅是聲音傳導的重要一環,更是守護中耳免受細菌、異物入侵的“天然屏障”。

那麼,外傷性鼓膜穿孔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分爲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兩種情況。直接損傷包括挖耳不當,比如使用棉籤、髮卡、挖耳勺等工具挖耳過深或用力過猛;異物入耳,像尖銳物體如火柴棍、筆尖意外插入;還有掌摑或爆震,比如用力扇耳光、爆炸衝擊波、煙花爆竹近距離爆炸產生的巨大氣壓衝擊。間接損傷則有顱腦外傷,即顳骨骨折可能波及鼓膜;以及氣壓傷,如潛水下潛過快未能及時平衡中耳壓力、飛機急速下降時劇烈耳痛後都可能導致穿孔。

陳慧君表示,當鼓膜穿孔時,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比如突發耳痛,受傷瞬間常有劇烈耳痛,之後可能減輕;耳道會有出血或滲液,穿孔瞬間可能有少量鮮血或血性液體從耳道流出;聽力會下降,感覺患耳聽聲音模糊、發悶,像隔了一層東西,且聽力下降程度與穿孔大小、位置有關;還會出現耳鳴,耳內有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異常聲響;較少見的情況是眩暈,如果損傷波及內耳,可能出現天旋地轉感;部分患者還會有耳內“漏風”感,在擤鼻或打噴嚏時感覺耳內有氣體進出。

陸玲教授指出,如果發生鼓膜穿孔,注意以下關鍵點。首先,立即停止正在進行的可能造成傷害的動作,比如挖耳或異物入耳時,立刻停下。其次,保持耳道乾燥,絕對禁止進水,切勿自行向耳內滴藥,洗頭洗澡時也要避免污水入耳。同時,要禁止擤鼻,因爲擤鼻會增加中耳壓力,可能將鼻涕吹入中耳引發感染,或阻礙穿孔癒合,有鼻涕應輕輕回吸至咽部吐出。另外,要避免用力動作,如打噴嚏、咳嗽時儘量張口,減輕耳內壓力變化。發生鼓膜穿孔,建議立即前往正規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醫生會通過耳鏡等檢查明確穿孔情況,判斷有無合併感染、聽骨鏈損傷等,並給出專業處理意見。

通訊員 王倩 程守勤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