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震盪下行,“外賣大戰”暴露部分科技股“護城河”隱憂|記者觀察
在成分股中總權重超過20%,港股三大外賣巨頭持續下行的股價,受到影響的恆生科技指數,也在近期出現震盪。
由於外賣等業務競爭升級,電商業務遭遇到了拼多多(PDD)和字節跳動等新進入者的挑戰,近期,阿里巴巴(09988.HK)、美團(03690.HK)、京東集團(09618.HK)等三家港股互聯網龍頭,股價持續震盪下行。
按照恆生指數公司5月公佈的最新權重,這三家公司在恆生科技指數權重分別爲7.63%、7.33%和6.89%(前兩名爲騰訊控股和小米集團),在成分股中的排名,分別位居第三到第五,這也讓恆生科技指數成爲投資者調侃的對象。
“股神”巴菲特一直是“護城河”概念的堅定支持者,不止一次強調了護城河的重要作用:在2007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稱護城河是伯克希爾-哈撒韋選定投資目標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
隨着“外賣大戰”升級,上述幾家公司的利潤 ,在競爭激烈下能否保證還需觀察。未來,投資香港的科技股時,將會更考驗投資者對相關企業“護城河”深度的判斷,“護城河”足夠深的企業,也會在淨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上反映,將會獲得更多投資者青睞。
此次“外賣大戰”,始於今年4月京東加入戰局。隨後,美團、淘寶閃購升級補貼力度。無論是美團、京東集團還是阿里巴巴,都進入了“即時零售+電商+服務”的混戰。爲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這些互聯網巨頭紛紛提高對外賣騎手、消費者、商家的貼補,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這些公司的收入可能因此出現一定下滑,進而對股價造成了壓力。
過去一段時間,美團在外賣市場的地位很高,但也經歷過較長時間的虧損,直到上市後才逐步扭虧爲盈,奠定了行業地位。面對當前新一輪的競爭,成本將會增加,這些科技巨頭在外賣業務有可能再次出現虧損。
本質上來看,互聯網平臺外賣業務的補貼,跟其他行業的“價格戰”有相似之處。不同之處在於,這些企業存在想象空間,即通過人工智能(AI)降本增效,形成新的生態或商業模式,從而增加“護城河”深度。短期來看,由於當前商業模式沒有足夠深的“護城河”,不同的場景可以互相滲透,從而導致競爭越發激烈。
“外賣大戰”終將考驗行業自身的韌性。美團外賣不斷擴充品類,其他業務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也會衝擊京東集團和阿里巴巴的核心電商業務。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要重點關注各方如何應對挑戰並尋找增長點,以及這些策略能否轉化爲可持續的財務表現。
未來,這些企業的股價是否有轉機?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在電商業務方面,耐用消費品的補貼政策可能對業績有一定提升,但這更多是短期作用,長期還是有賴於行業環境淨化,各行業逐步退出惡性競爭,以及人工智能發展對相關企業經營流程改善,帶來業績的提升,最終帶動股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