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雙十節建院百年 北京故宮院長:南遷文物是兩岸故宮文脈伏筆

故宮博物院於1925年10月10日成立,今天是建院100週年,北京故宮院長王旭東撰文指出,南遷文物終成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共同珍藏與文脈伏筆,文章也提到兩岸故宮過往曾經的熱絡交流。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院刊》今早刊出王旭東署名的文章「百年故宮博物院:歷程.使命.願景」。文章提到1912年清室退位、中華民國肇建,以後的北洋政府成立古物陳列所、清遜帝溥儀出宮後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的歷程,以及日本威脅下,故宮文物南遷、北返輾轉的艱苦過程。

文章並指,1945年9月3日,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勝利。1946年,存巴縣、峨眉和樂山文物陸續集中重慶,並於1947年東運南京。然內戰烽起,1948年12月起,2972箱文物被運至臺灣,1965年在臺北建立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終成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共同珍藏與文脈伏筆」。

王旭東還表示,故宮博物院也不斷擴大與國際著名博物館的交流合作,發揮其在文化交流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上的作用。本世紀初開始,故宮先後與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展藏資源分享、專業人才共育及學術平臺共建。

他並指出,尤爲矚目的是在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方面,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八項共識」,此後雙方共同舉辦了多項展覽和學術研討會,彰顯出同根同源的血脈關係。他強調,與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的交流合作,不僅推動了故宮博物院業務發展和學術交流,也擴大了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港澳臺地區乃至世界範圍的影響,故宮博物院由此踏上向世界級博物館發展的新徵程。

展望未來,對於「面向第二個百年的戰略座標」,王旭東指出要加快完成《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26-2040)》修編,系統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和標準體系構建,加強並規範故宮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擴大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完善並拓展系統性保護理念與實踐,持續推進文物定級和編目工作,加快三期地庫和北院區建設,整體改善現有藏品保管條件,建立符合故宮博物院實際的、更加科學規範的藏品管理體系等。

院方將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位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爲支撐,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鑑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故宮建院百年,北京故宮院長王旭東指出,「南遷文物終成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共同珍藏與文脈伏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