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重組2/陸港生產佔33% 下探歷史低點

美中貿易戰下,因臺商陸續轉移供應鏈,經濟部統計指出,2024年我外銷訂單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佔33.1%,較上年下降4.7個百分點,爲2010年、有調查以來的新低。隨着美國對等關稅的實施,各界解讀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去中國化,與中國脫勾。

經濟部調查指出,去年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的外銷訂單中,有19.5%貨品出口至美國,較前一年下降2.7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筆電廠商接單減少,加上美中貿易紛爭未解,業者將出口至美國貨品轉由在臺灣或其他海外生產據點,拉低整體出口至美國之比重。

另,去年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的外銷訂單中,有26.9%在當地中國大陸銷售,較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回銷臺灣則略回升4.6%;出口到美國以外地區佔比則明顯上升至49%。反映出臺商在中國大陸生產有意避開美中貿易戰,轉往非美國地區出口。

若就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貨品觀察,「出口至美國」以機械佔53.6%、基本金屬佔41.9%較高;而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則主要於「當地銷售」,佔比分別爲57.0%、51.3%,主因各項電子零組件及面板廠商,就近供應中國大陸境內的組裝代工客戶。

調查顯示,去年我外銷業者皆視國內同業爲主要競爭對手,佔48.8%,但比率較上一年下降1.6個百分比;其次爲陸系企業佔25.7%,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歐美系企業佔9.9%、日韓系企業佔7.1%。從此結構來看,我外銷業者競爭對手主要是陸系企業,而不是日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