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專刊談量子科技 4策略助臺灣發展產業生態系

量子科技被視爲下個科技霸權競爭關鍵。工研院今天發佈專刊提出4大策略,認爲臺灣應善用半導體、資通訊(ICT)優勢,積極佈局量子關鍵技術,並發展量子產業生態系,藉此在量子世代搶得先機,掌握科技主導權。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下,工研院今天至31日,及11月3日至7日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AI躍飛・量子啓航」爲主軸,並於今天上午的開幕論壇發表「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邀請國內外產業專家與會,探討量子科技的全球趨勢與臺灣潛在機會。

工研院院長張培仁致詞表示,今年適逢量子力學誕生百週年,這場攸關國際話語權與產業主導權的關鍵賽局,臺灣不能缺席,工研院作爲國家級產業智庫,除了投入量子電腦次系統關鍵硬體研發外,也整合臺灣產業優勢,針對金融、資安、生醫與能源等潛力應用領域提出發展藍圖,期望促進產官學研協力共創。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量子科技正成爲繼人工智慧(AI)之後,引領全球新一波戰略高地,結合半導體、AI與通訊技術,將重塑產業模式並驅動智慧社會發展。全球已有30國將量子列爲國家發展戰略計劃,推動下一波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林昭憲說明,未來運算架構朝向量超融合運算髮展,整合量子電腦、超級電腦及高效能運算,滿足不同應用情境的需求。目前金融、製藥產業已採用量子科技,解決領域痛點,如金融公司運用量子運算輔助預測未來投資方向,提高準確度;製藥公司以量子運算協助醫藥研發,加速開發新藥。

林昭憲認爲,臺灣憑藉半導體、醫療、能源與自動化優勢,以及資通訊產業實力,具備承接並轉化量子科技浪潮的絕佳條件與基礎。他也提出4大策略,作爲推動臺灣量子產業生態系的發展方向。

首先,臺灣應善用半導體、資通訊(ICT)產業優勢,鎖定具備利基的核心技術,並結合AI應用場域,打造從研發到市場落地的創新鏈。其次,透過國際合作與標準參與,鏈結美、歐、日等量子聯盟,與先進國家建立科研及供應鏈戰略伙伴關係,促進產學研交流與合作。

另外,在量子科技治理與人才整備面向,建立完整框架,涵蓋風險評估、數據主權與倫理準則,強化法制及教育體系,並培育跨域應用人才。最後,設立量子研發與驗證平臺,結合創新基金與新創資源,加速商業化,同時打造量子科技創業育成與新創投資生態系,讓研發成果真正轉化爲產業動能。

林昭憲指出,目前行政院已公佈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國科會也將在明年啓動量子國家隊第2階段計劃,希望運用臺灣產業優勢及產業政策,打造量子科技國家級研發與應用平臺,逐步建立臺灣量子科技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