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四大策略打造臺灣量子產業生態系
工研院「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發表揭開序幕,聚焦量子科技的全球趨勢與臺灣潛在機會。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今(28)日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AI躍飛・量子啓航」爲主軸,匯聚國內外產業專家與資深分析師,前瞻解析全球經濟與科技變化,共同探索臺灣產業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發展的新路徑,今日活動以「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發表揭開序幕,聚焦量子科技的全球趨勢與臺灣潛在機會。
工研院院長張培仁在今日研討會擔任開幕致詞時表示,量子科技正加速從實驗室邁向產業應用,被視爲繼人工智慧(AI)之後最具顛覆性的科技浪潮,根據麥肯錫預測,全球量子產業市場規模有望於2030年突破900億美元,成爲各國爭相佈局的戰略焦點,臺灣面對這場攸關國際話語權與產業主導權的關鍵賽局,不能缺席。
論壇由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主持,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專門委員張明芳、法國駐臺辦事處代表龍燁(Franck Paris)、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包瓊鬱(Ruth Bradley Jones)、以及荷蘭在臺辦事處代表 浦樂施(Bas Pulles)等貴賓出席。
論壇特邀受到全球矚目的量子運算新創公司Quantinuum首席科學家Harry Buhrman發表專題演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ain Aspect 教授也特別錄製一段致詞影片,強調量子科技對臺灣乃至全球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並分享他對論壇的祝賀與肯定。
主題演講後,Buhrman與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兼量子電腦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啓東、鴻海研究院院長謝明修、IBM臺灣技術長莊士逸等重量級與談人展開高峰對談。內容涵蓋技術突破、投資趨勢與應用落地等層面,從多角度剖析量子科技的發展路徑,並共同勾勒出臺灣在量子與AI世代的整體戰略藍圖。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指出,量子科技正成爲繼AI之後引領全球的新一波戰略高地,結合半導體、AI與通訊技術,將重塑產業模式並驅動智慧社會發展。量子運算的進展不僅改變科技產業競局,更將滲透至能源、生醫、金融與資安等關鍵領域,帶動跨產業創新浪潮。面對這場全球競爭,臺灣應善用半導體與ICT(資通訊科技)優勢,積極佈局量子關鍵技術,強化跨域協作與國際鏈結,形塑涵蓋研發、人才、政策與應用的完整生態系。
專刊中亦提出四項策略建議,作爲推動臺灣量子產業生態系的發展方向。首先,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上,應善用臺灣在ICT與半導體產業的既有優勢,鎖定具備利基的核心技術,如量子晶片、控制系統與混合運算,並結合AI應用場域,打造從研發到市場落地的創新鏈;其次,透過國際合作與標準參與,鏈結美、歐、日等量子聯盟,與先進國家建立科研及供應鏈戰略伙伴關係,強化產學研對接機會。
第三,於量子科技治理與人才整備面向,建立完整的科技治理框架,涵蓋風險評估、數據主權與倫理準則,並強化法制與教育體系,培育跨域應用人才;最後,推動試驗場域建構與創新育成,設立量子研發與驗證平臺,結合創新基金與新創資源,加速商業化,同時打造量子科技創業育成與新創投資生態系,促進研發成果轉化爲產業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