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士會議:AI 無人載具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AI無人載具的市場需求不斷推升,工研院日前舉辦第14屆院士會議,針對AI無人載具產業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院士們認爲,AI無人載具是臺灣應發揮既有優勢不可錯過的產業浪潮,應持三大策略全速前進。第一是聚焦領域及技術,因臺灣市場規模有限,應聚焦具發展基礎的無人載具公司,鎖定製造、照護等領域跨國合作、跨域橫向整合產業。第二是佈局生態系方向,建立國家級計劃,制訂AI、通訊等國家級標準,甚至透過投資或收購國外公司帶動創新生態系統。第三是發展基礎建設,全力發展AI無人載具的人才、教育與基礎建設,如加強全齡教育與訓練、提升能源韌性等。盼藉此三大策略積極行動,壯大臺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及國際市場定位,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院士們認爲,規劃國家級計劃時,初期需兼顧可快速應用於商業製造、帶來即時效益項目,以及自主推理、着重與世界先進國家競爭,應用於自駕車與智慧機械等先進項目。由於AI可加速材料的研發進程,院士也提醒,應積極推動AI與材料科學結合,讓創新材料成爲勝出無人載具市場的關鍵。

在建構生態系方面,院士們認爲,必須從任務需求出發,建立資料空間與數位分身,完善功能安全與資安框架,並提供中小企業快速導入機制。臺灣醫療產業的市場與需求大,有機會作爲AI無人載具的市場切入點之一,而新創力量需要天使資金導引,也需要資本市場鼓勵機制,以及工研院帶頭協助。另外,建議工研院應成立專責團隊,協助隱形冠軍轉型,並由工研院帶頭串聯大學與企業,共同建立AI資料庫與研發平臺,推動AI無人載具真正落地並走向國際。

工研院也公佈參與院士會議的院士包括主席施振榮、林耕華、林本堅、史欽泰、王康隆、張有德、楊育民、楊振通、劉德音、林憲銘、蕭慈飛、海英俊、李謀偉、劉克振、吳明賢、陳適安、童子賢、米玉傑、餘俊彥、蔡長海、羅唯仁、倪衍玄。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長劉文雄亦出席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