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託搶破頭…桃園準公託名額卻剩超多 市府推2解方
桃園許多年輕家庭仍以公託爲第一優先,婦幼局表示,市府今年推動友善托育補助計劃,弱勢家庭若送準公託即提供差額補助。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截至去年底公託候補人數達3286人,但同時準公託有3734個名額閒置,民代質疑資源嚴重失衡。婦幼局表示,民衆考量托育費用負擔與人力穩定性等因素,仍多選擇公託,市府今年推動友善托育計劃,若弱勢家庭送準公託即提供差額補助,也針對托育人員推出獎勵金制度留才,盼提供穩定服務。
市府統計,全市托育覆蓋率爲45.82%,但各行政區差距懸殊,其中,蘆竹區托育覆蓋率最高達73.46%,中壢區有54.74%,桃園區達52.12%;然而復興區托育覆蓋率僅3.66%,新屋區17.89%,大溪區21.43%,平鎮區和龍潭區也僅約33%,凸顯資源分配不均。
議員李宗豪表示,以龜山區爲例,2023年底至今已增加約1萬多人,但公託從市長張善政上任時的3家至今維持不變;有媽媽想生第二胎,不到兩歲的第一胎至今卻還在公託候補名單,私託也一位難求,令年輕家長十分困擾。
議員張肇良說,平鎮、龍潭托育覆蓋率都僅約3成,遠低於全市平均,究竟是托育人員不足還是找不到場地?市府應提出具體規畫。
婦幼局長杜慈容表示,全市公託從2022年40處、收託1175人,到目前56處、可收託1808人,年底將達61處、收託1972人,明年還會再增加5處,2027年後總共達97處,可收託3600多位孩子,達到公託翻倍的目標。
杜慈容坦言,設置公託常面臨場地不足和托育人力流失問題,因此桃園針對託嬰中心托育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推出久任獎金制度;新進居家托育人員穩定收託,每年提供8000元獎金,若在觀音、新屋、大園、大溪、復興等地服務,獎金則提升至1萬元。
爲減輕民衆的經濟負擔,市府今年4月起也推動「友善托育補助2.0計劃」,包括低收、中低收、未成年父母及原住民等家庭,送託至準公共託嬰中心或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即提供差額補助,讓家長實際負擔與公託相同,目前已有400位原本等候公託的兒童轉至私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