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創生態圈要提升國際化的歷練

2016年開始的亞矽計劃,2024年邁入第三期,這8年孵出四家新創獨角獸:Appier、Gogoro、91APP及玩美移動。圖/美聯社

2016年開始的亞矽計劃,2024年邁入第三期,這8年孵出四家新創獨角獸:Appier、Gogoro、91APP及玩美移動;而南韓從2016年迄今獨角獸成績,按韓國政府統計超過22家。想要孕育出新創獨角獸,新創業者的創新對準足夠大市場規模,是必要條件,如要促進臺灣新創業者多進入國際市場,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多年來,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透過專家調查,對臺灣新創生態系政策評比,臺灣常名列前茅,優於南韓或旗鼓相當,顯示從專家觀點來看,臺灣新創政策相當不錯,但在評比面向中,新創教育、市場動態程度及市場進入障礙三面向偏弱。在以新創事業績效爲重的Startup Blink及Startup Genome排名,臺灣更落後南韓。也就是說,臺灣的新創生態系,政策雖不錯但績效就弱了。

所謂新創獨角獸,是指估值達10億美元的新創事業。新創估值要達到10億美元,對準的市場規模須夠大。這也是在臺灣新創圈常說,如新創僅瞄準臺灣本地市場,幾乎不可能成爲新創獨角獸。

亞矽計劃的新創事業國際化作法有二:一是在臺灣經營國際級新創基地,除了新北的林口新創園、臺北小巨蛋的Taiwan Tech Arena(TTA)及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外,高雄有TTA South、亞灣新創園;二是每年號召與補助新創參加美國CES, 法國Viva Tech等國際重要的展會,藉展會協助新創取得客戶訂單。另外,政府也投資臺杉投資,但協助新創事業國際化的貢獻不明。

據資誠及臺經院新創生態圈調查的歷年結果,臺灣的新創多爲有工作經驗10餘年的族羣,且多偏重技術背景,較缺市場行銷與經營能力;2024年報告的交叉分析中更發現,開拓國際市場的新創事業有相當多的海外留學經驗,顯示國際環境歷練相當重要。

新創要對準國際市場,新創團隊及人才除要有創業家精神外,還必須擁有國際視野,能貼近國際市場,掌握足量需求機會,提出具吸引力的創新構想等都是關鍵因素。而要讓團隊擁有創業家精神及國際視野,涉及到臺灣相對較弱的創業教育環節。只是,改善創業教育緩不濟急,應藉臺灣在國際上的產業地位,帶出一波與國際緊密鏈結具國際視野的創業潛力羣。即應善用來臺投資國際大企業與僑外力量。

4年來,微軟、Google、AWS及高通等國際大廠,因臺灣優秀工程師的吸引而來臺投資研發中心;接着在臺灣半導體產業優勢及政策引導下,荷蘭ASML及NXP,美商Micron、Synopsys、Nvidia及AMD等加碼投資研發。這些國際大企業中,除原已有留學旅外的臺灣人,這波來臺投資的大廠,也開始培育出國際視野的臺灣人才。如能協助這些臺灣國際人才建立垂直專業社羣,例如資料科學社羣、AI社羣,多讓大企業及其員工多與臺灣新創族羣互動,甚至鼓勵形成短期專案,應是個可以借力的起點。

比較這些國際大企業,AWS持續開放其雲端平臺及工具支援臺灣軟體新創;高通連續五年辦理QITC,透過具國際水準的篩選,業師輔導、通訊與驗證平臺及專利申請輔導等,引領檯灣的新創進入國際市場,迄2024年已培育59家新創;Nvidia也從2023年起,在臺灣推出Inception Program,免費提供技術、行銷支持給臺灣新創事業。國際大廠活動各有優點,都可啓發國內科產平臺及創育組織,精進新創掌握國際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