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談匯率操縱國的應對方式與態度

臺灣已連五次進榜美匯率操縱國一般觀察名單,央行解釋,這是經濟結構的問題,短期間無法扭轉。圖/本報資料照片

關稅衝擊還在消化中,美國財政部每半年一次的匯率報告,將緊接而來於4月間發佈,此一美國主要貿易對手國最關注的匯率操縱國放榜,最近的一次,臺灣續列爲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這次會否升級成匯率操縱國?受到各界關注,隨着川普新政掀起的滔天巨浪,臺灣一來要強化與美國方面的持續溝通,二來也要認真面對金融市場改革的問題。

累計至去年11月爲止,臺灣已連五次進榜匯率操縱國一般觀察名單。此一看似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結果,央行解釋說,是經濟結構的問題,短期間無法扭轉,會持續就經濟、匯率與美國財政部溝通對話,美方的建議與央行的目標及匯率政策也一致。

美國最快4月發佈上半年的匯率報告,觀察期間是2024年全年。目前看來,臺灣還是符合其中的兩項標準,一是對美國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盈餘在GDP(國內生產毛額)佔比超過3%,第三項的淨買匯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以上淨買匯。

據央行統計,2024年因國際美元走強,新臺幣狂貶6.24%,過去被批評的「阻升不阻貶」,去年轉爲淨賣匯164.2億美元,除創下央行公佈調節匯市金額以來的單一年度最大阻貶行動,更逆轉爲「阻貶不阻升」。由此來看,有理由認爲第三項不會達標,畢竟美方匯率報告的第三項標準,是直指淨買匯阻升,我們現在的做法反其道而行,淨賣匯阻貶應會受到美方的歡迎。

將時間往前推算,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外資熱錢涌入臺北匯市,加上政策鼓勵臺商海外資金迴流,造成新臺幣獨強狂升的現象,央行進場買匯高達391億美元,形成阻升新臺幣的結果,匯率操縱國三項指標全中,照理說,2021年上半年的匯率報告就應把臺灣列入匯率操縱國,經與美方持續溝通後,出現新的級別叫做「加強觀察名單」。

當時央行出三招與美溝通。首先,就全年對美貿易出超逾200億美元部分,強調是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實在無關匯率;其次,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2%,主要是資通訊產品出口滿足美國市場的需要;其三,淨買匯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佔6個月,主要是美QE(量化寬鬆)龐大的外溢威脅,央行必須盡職責穩定金融市場。從結果來看,似我們成功說服了美方,並未被列入匯率操縱國。

其實美國對匯率操縱國的標準,一直都在調整。如2015年公佈的標準,一是全年對美貿易出超逾20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2%、三是淨買匯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佔6個月;去年11月的標準,一是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3%、三是淨買匯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以上淨買匯。

即使標準擺在那裡,匯率還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金融工具,前次中美貿易戰時,中國大陸三項標準中只有一項符合,仍直接被列入匯率操縱國。換言之,到底是不是匯率操縱國,還是「老美說了算」,川普當政後變數更多,尤其2024年臺灣是美國第六大的貿易入超國,對等關稅宣佈結果不如預期即爲一大警訊,只要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陷入匯率操縱國而遭貿易報復的可能性還是存在。

面對此一情況,當然不是躺平不管,仍要盡力的維持合於標準的要求,儘可能避免遭致報復。而另一方面,不論阻升或阻貶,都代表央行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仍在進行,換個角度想,之所以要費力進場穩住匯率,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匯率的波動愈來愈大、越來愈不受控,此時何嘗不是提升廠商外匯風險意識的絕佳時機?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構想,實應依勢利導,將豐富臺灣匯率避險商品列爲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