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山雨欲來,就業市場不容樂觀
從7月就業統計中的「工時不足就業者」高達11.7萬人,升至近五個月新高就可明白,企業解僱潮雖尚未出現,但接單不如預期,工時縮減的情況已浮現。圖/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佈7月失業率3.40%,連續第二個月上升,官方認爲這是應屆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所致,是季節因素,國內就業仍屬穩定,美國對等關稅的影響尚不明顯。此判斷顯然過於樂觀。
爲何說過於樂觀,從7月就業統計中的「工時不足就業者」高達11.7萬人,升至近五個月新高就可明白,企業解僱潮雖尚未出現,但接單不如預期,工時縮減的情況已浮現。
我們可以看另一份統計,勞動部每月中、月底都會發布無薪假實施人數(減班休息),月中這一份,4月不到2,000人,7月已逾3,000,8月直逼4,000,而實施無薪假的企業也由4月110家升至8月的191家。20多年來不論是網路泡沫年代、金融海嘯時期都是如此,工時減少走在前頭,解僱潮、失業潮隨後而至,終至蕭條漫天蓋地而來。
以2008年金融海嘯爲例,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聲請破產前,臺灣7月正常工時仍達189小時,迨11月降至171小時,排除春節因素,2009年2月降至163小時爲這一波工時最低點,同期間失業率於2009年2月升至5.75%,失業高峰尚未到來,直到2009年8月失業率達到6.13%,才升抵這一波失業高峰。
這說明工時減少,是裁員的前奏曲,隨後可能會出現解僱潮。以金融海嘯時期爲例,工時於2009年2月降至最低,解僱的高峰是落在2009年6月,這個月失業人口逾35萬人是遭解僱的,全臺失業人數升至65萬,此後失業率史無前例的連續三個月升破6%,直到年底失業人口仍逾63萬。金融海嘯時期的失業潮一發不可收拾,然而一年前沒人料到,當時看到的只是工時減少。借鏡這段歷史,如今臺灣工時減少,無薪假人數增加,政府不能真以爲一切都是穩定而誤判局勢。
除工時減少、無薪假人數升高預告着勞動市場的不安,就業情勢無法樂觀的原因,還是來自川普的對等關稅。據2021年工商普查,臺灣製造業利潤率只有11.74%,這樣的利潤率如何經得起20%的對等關稅?尚未公佈的半導體、資通產品輸美稅率如也像川普喊得這麼高,該如何因應?臺灣的就業市場還穩定得起來嗎?
經濟學家歐肯(Arthur M.Okun)研究二戰後美國經濟情勢曾得出一結論,那就是經濟成長率每降低2個百分點,就會使得失業率提高1個百分點,此即著名的歐肯法則(Okun ’s Law)。其實,不用學理也可以得出此一法則,經濟變差了,失業率自然會升高,只是兩者比例到底是2:1?或4:1?不同的國家未必相同。
主計總處曾做過研究,臺灣的歐肯法則不是2:1(歐肯係數0.5),我們的歐肯係數落在0.10~0.16之間,我們取高推估並四捨五入爲0.2做爲臺灣的歐肯係數,意思是經濟成長率降低5個百分點會推高1個百分點的失業率。依主計總處8月中旬預測,上半年臺灣經濟成長6.8%,下半年2.3%,降低4.5個百分點,循歐肯法則估計,下半年失業率會比上半年升高0.9個百分點。
依歐肯法則算一下,臺灣上半年失業率是3.3%,加上0.9個百分點,下半年失業率將達4.2%,依就業資料,臺灣失業率每升高一個百分點就代表失業人口增加12萬,依前述歐肯係數,下半年失業率升高0.9個百分點,就意味着失業人口將增加11萬,臺灣下半年總失業人口將達51萬人,這不是一個讓人安心的數字。
我們認爲,不論是從工時不足的就業者升至近五個月最高,或從無薪假人數逐月擴大,或循歐肯法則估算,都反映着山雨欲來之勢,下半年就業市場不容樂觀,府院均須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