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三十年來中央政府歲出的變化
114年預算案裡的歲出是3.13兆元,法定預算歲出是2.92兆,相差2千多億就是被刪的數字。刪減後114年歲出仍有2.92兆,比前一年成長2.6%。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段時間,爲了中央政府歲出被刪了2千多億,各方論述不少,有人說刪得好,有人說刪得過分,各有各的道理。財政不像物價、薪資人人有經驗,是非曲直不易評論,尤其財政統計甚爲複雜,除了中央政府年度預算,還有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預算,帳本這麼多,當每個人都挑自己喜歡的帳本論述,自然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
爲了讓討論單純一點,我們只討論中央政府年度預算這本帳,而這本帳又有預算案、法定預算、決算三個數字,爲避免節外生枝,在此也只討論預算案、法定預算。所謂預算案,就是每年九月由行政院提交立法院審查的數字,而法定預算就是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數字。以被大家討論如此熱烈的114年預算而言,預算案裡的歲出是3.13兆元,法定預算的歲出是2.92兆,兩者相差2千多億就是被刪的數字。從數字表面來看,這是歷來刪幅最大的一次,過去最多也就刪兩、三百億,如此看來,在野黨似乎刪得太過分了。
然而,我們再看另一個數據,也許感覺又不一樣了。依主計總處的資料,中央政府歲出於民國82年升逾一兆,達1.03兆,此後每年的預算成長不多,甚至99年預算案還由前一年的1.83兆調降至1.73兆,主因前一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預算擴張多了一點,因此主計總處主動將預算規模略微縮小。主計總處於108年所提的預算案,歲出首度升逾2兆,惟經立院三讀刪了240億,因此未能達2兆,直到109年的法定預算才真正升破2兆,屈指一算,從1兆到2兆花了27年之久,歲出擴張之緩慢,可想而知。
然而,自疫情以來,行政院除了動用特別預算,年度預算也悄悄地快速成長,依主計總處所提的預算案,111年歲出達2.26兆,112年達2.71兆,113年達2.88兆,114年達3.13兆,昔日花了27年增加1兆,如今6年就擴增1兆,兩段時期的財政變化,有着天壤之別。
平心而論,歲出擴張如此之快,在野黨多刪一點,看來也沒什麼不對,其實,刪減後的114年歲出仍有2.92兆,比前一年還是成長2.6%,相較金融海嘯後直到如今16個年頭裡,2.6%這個成長率還贏過八個年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99年、102年、106年、107年的歲出還是負成長,114年歲出年增率比上不足,但比下仍有餘。
我們可以用最近的三個六年來比一下,第一個六年(99~104)歲出(法定預算)成長12.8%,第二個六年(104~109)成長7.4%,第三個六年(109~114)成長40.7%,三個數字相差懸殊,近年中央政府歲出擴張情況遠在昔日之上,這樣,政府還算窮嗎?
也許有人還是認爲刪了2千億實在太過分了,但想想,經刪減後的114年歲出依然成長2.6%,如果這樣還要抱怨的話,過去被刪到「負成長」的年代該怎麼辦,是不是什麼事都別做了?當然不是,那些年政府不也是做的好好的嗎?有叫窮嗎?
我們可以再看一個各國通用的指標,就是中央政府歲出(法定預算)佔GDP的比率,114年是10.88%,過去十年裡這個比率落在9.6%~11.1%之間,114年雖非最高,仍名列第四,這說明隨着GDP的擴大,歲出仍有合理的成長。綜上所述,114年的歲出仍合理、穩健的成長,當局動輒以刪2千億一項資料來指責在野黨,並不公平,也缺少自省,當我們把時間數列拉長30年來看,也許會得出全然不同的結論。
不過,我們也認爲,在野黨刪預算要精進、準確一點,哪些是浪費沒必要花的錢,應該做足功課,不要刪到最後殃及無辜,以致百官埋怨,而那些浪費公帑該刪的,反而依舊逍遙。再過一個多月,115年度預算案就要提出來了,但願朝野各司其職,讓臺灣經濟在穩健的財政下持續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