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利用優勢產業突破加入CPTPP障礙
臺灣加入CPTPP障礙,並非來自經濟制度或市場體系的挑戰,而是來自外交、主權的糾葛,可利用優勢產業「利基」,深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關係。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1年9月22日臺灣以「臺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迄今將屆滿四年。最近,外交部說明推動加入CPTPP進程指出,持續透過多元管道進行溝通、協調,今年5月在CPTPP成員部長聯合聲明中,首次承諾針對申請國家入會案件,採取「即時推進」成立入會工作小組是CPTPP的重要任務之一。期待今年我方能獲致全體成員共識。
川普採取對等關稅造成貿易壁壘,使得加入CPTPP對臺灣產業的發展更加重要。由於澳洲擔任今年CPTPP輪值主席國家,素來對我友善,不少議員支持加入,加上CPTPP成員部長聯合聲明承諾「即時推進」入會案件,今年是臺灣獲CPTPP全體成員共識,成立入會工作小組的最佳機會。
CPTPP入會必須符合《奧克蘭原則(Auckland Principles)》:高開放標準、過去遵守貿易規範承諾紀錄及獲致全體成員共識等三個標準,自2021年6月2日,英國獲CPTPP同意成立入會工作小組、2024年12月15日正式加入後,最近數年申請加入CPTPP六個國家,臺灣最符合《奧克蘭原則》三個標準、具有資格成立入會工作小組進行談判。
儘管符合高開放標準、遵守貿易規範等標準,且與最近數年輪值主席國關係良好;然而從CPTPP執委會的運作加以觀察,因受到中國大陸因素影響,導致臺灣申請加入迄今無法獲致全體成員共識。即CPTPP成員皆是執委會成員,討論過程非採取「多數決」,而是必須獲致「共識決」,始能成立入會工作小組進行談判。
此顯示臺灣加入CPTPP障礙,並非來自經濟制度或市場體系的挑戰,而是來自外交、主權的糾葛,在國際政治遵循「一中原則」因素現實考量下,迄今無法獲致CPTPP全體成員達成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共識。此意味着,申請加入CPTPP期程難以操之在我,卻又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蔚爲潮流挑戰,顯然須另外找出「利基」,研擬多元替代路徑。
從近年全球供應鏈整合的軌跡觀察可發現,促進供應鏈發展條件,並非利用區域市場的整合,而是依賴生產效率的發揮。其實,近年曆經美中貿易糾葛及新冠疫情肆虐,臺灣部分關鍵產品透過「信任」、「安全」累積的優勢,再度被各國認爲,是重組許多產業供應網絡不可或缺之一環,包括「護國神山」在內的晶片關聯產業,爲未來作爲與CPTPP成員深化合作突破入會障礙的「利基」。
區域多邊組織擁有龐大的市場,臺灣因應關稅衝擊的同時,若能參與CPTPP運作,不但可協助廠商降低關稅威脅,更可藉此延伸拓展其他市場佈局。至於難以擺脫國際政治「一中原則」環境限制,僅能奢求CPTPP能參考20餘年前,採取兩岸相隔一天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模式,短期內無法過度樂觀獲致CPTPP全體成員共識。
因此,除憑藉臺灣爲可信賴、極安全的供應網絡,加強與CPTPP成員溝通、協調,甚至針對專業議題洽籤國際頗盛行的「零散協議」外,隨着人工智慧(AI)發展推升相關需求,須利用優勢產業「利基」,深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關係,特別是素來對我「較不友善」的國家,例如:智利、馬來西亞等成員,持續接觸、交流,進而排除政治歧見,同時透過產業合作管道進行包裝,採取「蠶食」模式推進,始能突破加入CPTPP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