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後美國時代提前到來
川普的關稅戰看似爲美國取得眼前的利益,實則爲其霸權敲響了警鐘,一旦各國在去美國化中找到新的平衡,美國想要再從全球體系中牟利將難上加難,而關稅戰的遺產或許不是美國的再次偉大,而是後美國時代的提前到來。圖/美聯社
川普政府發動的關稅戰高潮迭起,短期來看,似爲美國取得了顯性的利益,但無形中也將美國推向國際影響力的下坡路。那些在脅迫下談好的協議,如同沙上建塔,各國表面屈從,實則心有不甘,還一度發生日本認爲美國政府曲解談判結果而不認帳的情事,後續的落實程度仍充滿變數。在各國國內,這種基於單邊主義的政策難獲廣泛認同,其可持續性已埋下質疑的種子。
美國之所以能以關稅爲武器施壓他國,無非憑藉兩大籌碼,其一是龐大的國內市場,爲各國難以割捨的蛋糕,其二是深度捆綁的安全同盟關係,構成隱性的約束。但這兩大籌碼的效力,正隨着全球格局的嬗變而悄然衰減。
川普的行爲迫使各國開始主動「去美國化」。就經貿領域來看,各國積極開拓非美市場以分散風險;在安全領域上,則紛紛強化自主防務的能力,以減少依附。另謀出路漸形成趨勢,美國的施壓工具漸失去威攝的力量。
的確美國市場仍龐大,但國際貿易數額來看卻已大減。2000年美國佔全球進口數額18.9%,2024年已降至13.6%。這意味着全球86.4%的貿易流向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若各國在非美區域深化合作、互通有無,憑藉比較優勢利益說不定可以活得很好。
當美國與盟友漸行漸遠之際,繞開美國的貿易網絡正在成型,美國保護主義反而成全球貿易新秩序的催生劑。歐盟先行一步,與巴西、阿根廷等組成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又聯合日本、加拿大,試圖緩和美國壓逼。日歐提議推動歐盟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結盟,如果完成將構建全球最大自貿區。而美國揚言對印度加徵高關稅,也加速了歐印的自貿談判。
發展中國家面對關稅衝擊,傾向於擁抱中國主導的多邊機制,包括上合組織、金磚國的擴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這些組織正藉機鞏固影響力,「一帶一路」倡議也獲多個南方國家響應。上述動向的核心驅動力,是各國在去美國化中重建利益紐帶。當非美市場的協同效應顯現,美國關稅大棒的殺傷力自然頓減。
這場關稅戰的本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對等貿易協商,而是美國以擠檸檬式的脅迫進行非對等掠奪。日韓、歐盟表面上對等關稅降至15%,實則被迫承諾高額對美大投資、大采購,並調整產業鏈,接受附加條款,臺灣的處境亦類似。這種納貢式的協議,看似讓美國獲得了經貿利益,卻在戰略面埋下隱患,各國或許屈從於美國硬實力,卻已與美國離心離德。
美國的真正圖謀遠不止貿易平衡,而是通過各種施壓,實現政治索求、能源銷售、供應鏈重組等戰略目標。這種以力服人的邏輯,透支了美國長期依賴的軟實力,短期內硬實力或許奏效,但長期而言,軟實力的減弱,瓦解的是美國霸權的根基。
美國單邊主義正加速國際秩序的結構性重組。歐洲與日韓向戰略自主邁進,減少對美依賴;傳統盟友重新評估單邊依附的風險與代價,新興經濟體則探索替代美元的支付方式。這些趨勢匯聚成一個清晰信號:多極化格局正在到來。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 「世界減一」預言正在應驗,全球經貿框架仍在運轉,但美國逐漸遊離於核心之外。各國不得不去適應一個沒有美國主導的世界,並思考如何在去美國化中構建新的全球化體系。既有的美國中心式全球化被打破,其多元化的底色無法逆轉。
川普的關稅戰看似爲美國取得眼前的利益,實則爲其霸權敲響了警鐘,一旦各國在去美國化中找到新的平衡,美國想要再從全球體系中牟利將難上加難,而關稅戰的遺產或許不是美國的再次偉大,而是後美國時代的提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