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兩面三刀,丈夫支持父母,妻子憤怒:要麼分家,要麼離婚

公婆兩面三刀,丈夫支持父母,妻子憤怒:要麼分家,要麼離婚

“親戚親不過財,婆媳好不過界。”

可我怎麼也沒想到,生了孩子、苦熬了五年,到頭來竟要靠一句“要麼分家,要麼離婚”才能捍衛自己僅剩的尊嚴。

我叫蘇婧,今年33歲,江蘇無錫人,大學畢業後進了市裡的稅務局。

五年前經人介紹認識了陸延,老實、踏實,工作在建築公司跑項目。

結婚時婆婆說:“我們是講傳統的人,父母在,哪有小夫妻分家的道理?”我也沒多想,只覺這是一家講規矩的人家。

婚後不到一年,我生下兒子小哲,坐月子時婆婆照顧我。

可從那會兒起,麻煩就接踵而來。

她天天盯我吃什麼:“這魚貴,吃多了傷身。”

孩子哭鬧,她就冷言冷語:“現在的媳婦連個孩子都不會哄。”

我忍着,想她是長輩,不計較。

可真正讓我寒心的,是那筆15萬裝修款。

那年我們想改造房子,原本說好我家出一半,婆婆那邊一口答應負責另一半。

結果施工第二週,公婆以“手頭緊”爲由反悔了,讓我們自己“想辦法”。

我咬咬牙刷了信用卡,誰知隔了兩個月,鄰居大媽一語道破:“你婆家不是前陣子買了金項鍊和按摩椅麼?可闊了呢!”

我當晚質問丈夫,他支支吾吾:“爸媽也不容易,裝飾點他們自己家也正常。”

我望着他:“所以你就裝看不見我們貸款裝修的那部分?”

他不說話。

我開始懷疑他們的“雙面嘴臉”。

表面一副“心疼小兩口”的模樣,背地卻精打細算,只想着從我們這邊吸血。

我帶孩子去醫院開藥,婆婆在後頭跟人說:“現在女人嬌氣得很,感冒都要跑醫院,能不花錢嗎?”

可每月孩子的奶粉、衣服,都是我從工資裡精細分賬的。

最讓我爆發的,是那次我出差回來,聽說婆婆趁我不在,把我給孃家爸媽準備的中秋禮盒拿去送了她外甥女,說:“反正是家裡東西,她不懂我還懂。”

我當晚收拾東西準備搬走,丈夫終於慌了:“婧婧,你別這樣,我媽就是嘴碎。”

我冷笑:“不是她嘴碎,是你這當兒子的骨頭太軟。今天要麼你和我一起分開過日子,要麼你和你爸媽一起過,我不奉陪。”

三天後,丈夫搬出了樓上的小房,一張小牀、一個冰箱,兩口子就這麼過起了“小日子”。

公婆氣不過,三個月沒踏進門。

可也正是這三個月,丈夫第一次主動帶孩子、第一次洗衣做飯、第一次在年夜飯前跟我說:“婧,我們自己過,雖然清苦,但我第一次覺得,我們纔算是個家。”

去年婆婆病了一場,要人照顧,丈夫帶着我和孩子回去住了幾天。

臨走她拉着我的手哽咽:“婧婧,媽年輕時確實不懂事,你能原諒我麼?”

我點頭,笑着說:“不是原不原諒,是我們終於把‘家’擺對了順序。”

“婆媳和不和,關鍵看夾在中間的是塊啥心腸。”

這世上不是誰都能做到大度,也不是誰都配擁有你的原諒。

親情不是理所當然,婚姻不是軟弱妥協。

你嘴上認誰疼,心底就該護誰到底。

不然啊,坐上了兩條船,到頭來只會連岸也靠不上。

正所謂——不怕婆婆狠,就怕男人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