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業績基準調整背景下,主動管理型產品將如何變化?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業內人士指出,“近日關於公募考覈基準導致市場調倉的有關分析不準確、不專業。公募基金近期不存在大規模調倉現象。即使未來要優化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的也是基準本身,目的是使基金產品更加名副其實,根本無需大規模調倉”。

由《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發的基金資產配置以及投資風格錨定的策略等話題不斷被提及。一方面,主動偏股基金中,有大量參考滬深300指數作爲業績比較基準的產品;另一方面,該指數核心權重中的銀行、非銀金融等行業資產又被基金所低配。

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未來隨着政策的變化,主動權益類基金底層的運行邏輯可能發生變化,業績表現將會貼近市場寬基表現,配置也將更加均衡。不過,目前公募的換手率依然偏高,持倉調整或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在順應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進行過渡,或是目前業內重要的工作之一。

公募基金業績基準與實際配置存在差異

一則於5月7日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激起二級市場的金融股熱潮。看似不相關的兩個事件,爲何在近期頻頻被業內提及?

5月7日以來,銀行板塊快速上漲。Wind統計顯示,從5月7日開始,銀行指數(882115)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區間漲幅達到6.68%,再創指數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非銀金融指數(882116)也出現明顯上漲,同期區間漲幅達到5.98%。

有業內人士認爲,《行動方案》可能會推動公募投資配置傾向發生趨勢性的變化。簡單來說,公募基金當中,特別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反映基金投資風格和資產類型,當這一基準與實際配置間存在差異時,如果要向基準靠攏,勢必會對部分行業帶來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Wind數據統計發現,以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作爲篩選樣本,總計有5743只基金(統計所有份額)。按照業績比較基準來看,有2356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包含滬深300指數,佔比超過41%。

而從最新的滬深300指數成分來看,該指數在銀行、非銀金融、電子板塊權重最高,配置佔比分別爲13.7%、10.6%、10.2%。根據東吳證券的研報數據,其統計的4100餘隻主動股票、混合型基金的行業配置比例,上述三大板塊佔股票投資比例分別爲3.6%、1.7%、14.8%,分別低配10.1%、低配8.9%、超配4.6%。

也就是說,如果未來行業中出現基金的配置向業績比較基準靠攏的話,銀行、非銀金融板塊將率先受益,反而是一些超配的行業將有所減持。不過,就目前這波行情來看,雖然相關板塊有所表現,但尚不能定論於公募基金調倉所致。

主動權益基金向“類被動”轉型成必然?

5月7日~5月15日,A股市場出現了一波明顯的金融、科技股分化行情。Wind數據顯示,在申萬一級行業的指數區間漲跌幅統計中,漲幅居前三的分別是銀行(6.50%)、美容護理(5.79%)、非銀金融(4.12%),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爲2.59%。

而跌幅排在前三的申萬一級行業指數分別爲計算機(-2.86%)、電子(-2.77%)、傳媒(-2.35%)。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以這三類爲主的泛科技領域曾一度是帶領科技成長板塊拓展上漲空間的核心。

爲何市場的表現與前述市場預期高度吻合?記者也從部分基金公司瞭解到,這樣的轉變已經開始,至少對那些業績比較基準與實際配置差異較大的基金來說,已經逐步開始向基準靠攏,而佔據行業內參考基準最多的滬深300指數成爲了標杆。

“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業績基準細則出臺,但基金配置與基準之間存在偏差是客觀事實。要麼需要調整業績比較基準,要麼就乾脆通過調倉換股匹配現有的業績比較基準。”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着政策細則的不斷落地,基金業績基準的調整將會大面積出現。

那麼,嚴格參考業績比較基準會對主動權益類基金帶來哪些影響呢?

有業內人士坦言,對於投資能力一般的基金經理來說,其管理的基金超額收益部分或將進一步壓縮,投資策略或將進一步對照指數投資的方式進行被動跟隨。“但是,如果主動基金的超額收益不明顯,未來此類基金的利潤也將變低。”

如何兼顧超額收益和業績比較基準將成爲基金經理面臨的主要問題。過去幾年中,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權益類產品發行以指數化產品爲主,也有一些主動的主題型基金選用窄基指數進行跟蹤。有受訪者表示,這一改變,將深刻影響國內的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特別是改變主動權益型產品的底層運行邏輯。

未來業績比較基準或以寬基、行業、主題劃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募改革方案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將業績比較基準對比、基金利潤率等直接關乎投資者利益的指標引入考覈體系,此舉或對基金的風格漂移產生一定修正。

那麼,這樣的變化會如何影響基金公司對產品基準的設立呢?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業績比較基準大體上也許會分爲三類,一是寬基,二是行業,三是主題;但絕大多數產品的基準會是寬基。這也就意味着,從結果上看,主動權益的業績表現將會貼近市場寬基表現。

當然,對於主動型基金來說,並不能以跟蹤指數這一項工作作爲重點,還需要嘗試通過選股來創造一些阿爾法(相對於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情況)。因此,基金經理在管理上或也出現一些策略的調整。

“換手率或許會顯著下降,實際上產品成立後,一旦選定了建倉時點,完成了建倉,後續再去調倉換股的佔比應該不會很高。”有業內人士表示,爲了貼近業績比較基準的表現,產品或許會始終保持高倉位運行。

不過,在強調業績基準、投資受益長期化考覈機制下,基金經理的激勵方式也可能發生變化。業績基準將成爲衡量產品運作好壞的核心考覈指標,直接決定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和基金經理的薪酬待遇。這也就意味着,基金管理人對業績基準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有分析指出,爲了實現業績貼近業績基準的效果,一是貼近複製基準成分股,並做適度的選股或偏離;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力爭以其他策略跟上甚至是超越基準。

從這個邏輯上來看,一些公募基金明顯低配的板塊或許會吸引一部分“先信了”的資金涌入。相應的,電子等高配板塊的確也在承受拋壓。但未來賽道更加擁擠,貼近基準的策略失效時,或許也會有新的策略出現,但這仍需觀察。

不管怎樣,未來基金經理之間的比拼,更多是在業績基準框架下,自下而上的選股能力。有分析指出,未來穩健風格表現的主動權益產品或許將成爲絕對主流,這不僅是符合市場需求與監管導向,也符合基金經理自身所面對的考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