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如何量質齊升
公募基金“大而強、小而精”的格局,提升了市場活力,增強了投資者信任度。要以政策工具促進權益市場擴容,突出強監管,走出兼具速度與質量的發展新路。
近期,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總規模持續攀升。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境內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33萬億元大關。2024年全年,公募基金規模增長了5.23萬億元,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達到12172只。
從市場結構來看,公募基金爲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促進了資本有效配置。大型公募基金公司通過精準市場分析和專業投資策略推出的多款高收益債券型基金,精準對接了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中小型機構則在細分市場創新突破,以靈活策略打開市場空間。這種“大而強、小而精”的格局,既提升了市場活力,也推動了產品譜系立體化構建。同時,市場生態也不斷優化,公募基金行業通過費率改革,爲投資者讓利,有效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增強了投資者信任度。例如,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多家公司下調了ETF管理費率,推動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被動型基金髮展。基金公司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推出更多創新產品,滿足了投資者對高成長性資產的追求,也支持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公募基金行業在快速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行業深層問題。首先是資產配置的失衡。2024年末股票型基金規模僅爲4.45萬億元,而貨幣型基金規模爲13.61萬億元,權益類產品佔比偏低,反映出服務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仍需加強。部分主動權益基金爲追逐短期業績採取激進策略,導致收益波動加劇,投資者信任重建任務艱鉅。其次是產品同質化加劇行業“馬太效應”。2024年內清盤的股票基金數量達到78只,核心原因是賽道擁擠而策略趨同,這不僅浪費市場資源,更削弱了行業服務多元投資需求的能力。
當前,如何在轉型中實現“質”與“量”辯證統一,成爲我國公募基金行業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對此,需從政策引導、機制創新、能力建設、監管強化等方面協同發力。
以政策工具促進權益市場擴容。對權益類基金給予如稅收優惠等在內的支持,降低投資者持有成本;優化ETF產品審批流程,重點支持跟蹤滬深300、中證500等核心指數的產品發行,吸引增量資金入市。鼓勵基金公司加強差異化產品創新,推出具有獨特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的基金產品,如特色主題基金、量化投資基金等。
以考覈體系重構良性競爭秩序。落實《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要求,避免“唯規模、唯短期業績”傾向,制定向創新策略傾斜的配套激勵機制,鼓勵基金經理在遵循風險控制前提下,靈活調整投資策略,避免產品過度同質化。
投研能力建設要打出“組合拳”。基金公司需整合內部資源,打造聚焦科技、消費等細分領域的專業團隊,加強與券商、智庫的合作,藉助大數據、AI等技術提升研究效率。強化投研與投資的聯動機制,捕捉結構性機會並防範風險,真正體現主動管理價值。
強化監管更需突出“嚴管厚愛”。規範基金管理費、託管費等費用的收取標準和方式,繼續推廣浮動管理費模式,降低投資者成本,提升投資體驗。壓實信息披露責任,對基金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過於激進投資、“老鼠倉”等違規操作行爲嚴肅查處,提高違法成本,築牢市場信用基石。
唯有將投資者利益置於核心地位,以專業能力爲支撐,在差異化競爭中塑造特色優勢,我國公募基金方能在服務實體經濟與居民財富增值的雙重使命中,走出一條兼具速度與質量的發展新路。這是行業短期內轉型的內在邏輯,也是我國資本市場邁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作者田 軒 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