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普高以外的出路(中):民辦高中篇
隨着上學期學期的結束,初三已過半。雖然很多區還沒有值得參考的成績劃線,但自己大概是個什麼水平,家長也應該是清楚的——能考上什麼高中也許不好說,但能不能考上高中,如果考不上能有什麼選擇?值不值得去一所高價民辦?還是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中職院校,我認爲在這次考試後,你們是時候思考思考了。
年前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分享了去年新增,並且預料將持續擴容的一條新出路:綜合高中。
說起綜合高中,比較多的家長會認爲師資可能不太行。比如我這位家長的留言就比較有代表性:個人覺得綜合高中的師資還是不太行,如果第三梯度的學生滑到了綜合高中,可能最好的結果都是民辦本科,與其給四年的民辦本科,不如去三年的民辦高中搏一個公辦本科。
其實就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喜歡這種留言的。因爲你很難單純地評價某一所學校“好”或者“不好”,因爲每所學校,每個升學選擇都是基於實際形勢作出的選擇。
在擇校的時候,應該秉承的一種思維模式是:結合自己的實力定位和喜好,去了解所有可能的選擇,然後攤出來比較每一個選擇的優劣,再作出選擇。
這個系列的三篇文章便是如此,三個選擇,沒有好壞與對錯,哪一個更適合自己,我儘可能少帶主觀看法,只是呈現出來讓大家充分考慮後再去選擇。
今天要講的就是第二個選擇,民辦高中。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形容現在民辦高中的現狀,我會用【混沌】。
公辦高中,很明顯,按照“前八-區龍-示範性-其他普高”依次排列,大家對它們的成色和期待相對明確,有相應的成績就追求相應級別的高中。
綜合高中,上一篇寫了,優劣相對明顯。優點就是便宜+分數偏低,缺點則是師資+學生質量+不確定性。
中職,客觀說一句,一直以來因爲缺乏宣傳和引導,加上分數對生源質量的篩選,決定了這會是負面觀感更多的,對多數人來說是無奈的選擇。
然而,民辦高中呢?
貴?和公辦相比那無疑是的。但一來現在民辦有的是公費、免費以及不同程度的學費打折,按照你成績不同給你定製化不同的學費,都能談。況且,高學費下,很多學校是真能提供一流的硬件、管理和師資。
差?確實有差的, 但民辦一直有黃廣、天省、廣外實驗等老牌民辦招牌,像清遠鐵一、南海華附、廣州理工實驗、爲明等於學校口碑也不錯,其他如華美、慶豐實驗等老牌學校也有一些能夠拿得出手的優質學生。
不同的學校,口碑千差萬別,哪怕同一所學校,我也收到過差異性很大的來自不同家長的評價。再加上這幾年瘋狂新開了N所民辦高中,孰優孰劣,如何比較,如何選擇,真的讓人摸不着頭腦。
綜上,我用了【混沌】一詞。因爲哪怕作爲圈內人,我和一些同行老師們聊起民辦學校來,也是很難給予一個合適的定性,只能夠讓時間給我們答案。
儘管混沌,但民辦也有如下一些特性,各位在考慮的時候可以參考。
特性一:民辦高中的水平不能簡單用分數線來定義。
對公辦學校來說,我們一般可以直接用它正常年份(某年因斷檔導致特別低的情況不算,如24年的廣雅本部、南武中學等)的分數線來判斷一所學校的水平。比如一所錄取分數線大概650分左右的學校,總體上肯定不如一所錄取分數線大概在680分的學校。
但是,民辦不能。
一來,傳統上,民辦高中不是多數家庭的首選,當年民辦學校分數的高低取決於當年學校招生數量(這兩年擴招量極大)、宣傳策略和積極性、普高錄取率等等,偶然性遠高於公辦。這幾年,新民辦大量入局更是加劇了這種現象,大家普遍對民辦學校究竟怎麼選沒有底,那麼新民辦管理團隊是否吸引,故事講得夠不夠動聽,招生團隊夠不夠強大都會影響最終分數線(公辦高中因爲定位相對明確,所以影響就少得多)。
二來,多數民辦高中(非公費班)在第四批錄取,其分數線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前面批次的錄取情況(如22年前三批錄取慘烈,第四批分數就偏高);
三來,民辦“大小年”情況更嚴重,因爲第四批是很多學生的保底選擇,故更偏向保守,那麼前一年分數偏高的民辦,下一年大家就不太敢填,導致斷檔可能性大增(如23年清遠鐵外663分,24年507分)。
結論是,高分民辦一定強——至少口碑好,而低分民辦也不一定菜。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準備“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了?連分數線都不能判定一所學校的質量,那我還怎麼選啊?彆着急,繼續往下看。
上述結論,直接導致的是,在同一所學校裡,學生質量差天共地(咦?這好像是個粵語詞彙?嗯,就是“天差地別”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個別常年高分的老牌民辦學校,其他的民辦裡頭,可能涵蓋了500分到730分的學生。
毫無疑問,學校會把所有錄取生源裡面比較優秀的1~2個班集中在一起教學(包括在第三批公費班錄取的學生,以及沒有在公費班錄取但中考成績出色的學生)。這一兩個班級,學校必然會傾盡所能,不計成本地培養——沒錯,就這批學生而言,因爲給了大額學費減免,所以這三年校方是虧定的,但卻是花最大力氣的。
所以,如果你能夠進入民辦學校最好的這些班級,其培養精細程度,“掌上明珠”程度,基本可以肯定會高於以你的分數能夠去的公辦學校。
所以這兩年,我這邊是都有幾個成績不錯(700+)的家長,選擇“前八+民辦”的策略,即一、二、三批次填省市屬學校,後面不填區屬直接就選民辦,爲的就是學費減免+進入最好的班級。他們認爲,萬一考得不好,與其去區屬公辦成爲平凡的一員,不如到民辦最好的班級接受掌上明珠般的精細教育。
每所學校都有它自己的重點班,這麼多的民辦學校孰優孰劣?最好的那三所必然是黃廣、天省、廣外實驗(有保送那所)。除了這三所之外,大家還可以看看第三批次的公費班分數線,越高分基本約等於這個班級水準越高。
去年,公費班的分數線是這樣的:
因此,上面說的這種瞄準班型而去的選擇,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成績不差,能達到心儀學校公費班(或對應班級)的分數線,二是在志願選擇上要有所取捨——要麼直接選民辦,要麼在民辦前面還有一次選前八的機會。
事實上,考慮民辦高中的更多學生,是成績不咋滴,也就是很可能達不到第三梯度線(對應24年622分),甚至最終成績只是堪堪過了普高線(對應24年502分)。
這部分同學,優秀的班級是考慮不上了,但民辦只要想讀還是能讀的。這時候最大的考量就變成了:值不值得。
首先是金錢上值不值得。排除超高收費的那幾所,民辦三年下來學費大概在15~30萬這個區間,加上衣食住行等費用還要往上加一些,值不值得?
其次是出路上值不值得。這裡的出路指的是三年後畢業去向,如果還走國內普通高考路線,則600分以下的中考成績,要考上公辦本科都需要有較大程度的進步,更不要說特控線,更更不要說雙一流了。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爲 ,裡面有詳細數據描述(還是偏樂觀的推演),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最後是比較下的值不值得。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切在於比較。作爲對比,你的其他選項其實也有,包括:
①公辦菜高
必須是非中心四區,成績不能太低,則還有公辦可以選擇,優勢是便宜,劣勢是環境硬件,至於學習氛圍、師資等見仁見智。
②公辦/民辦名校
條件苛刻,要求父母有超能力+人脈關係,走掛讀還要冒風險。好處是同學老師必然更好,壞處是同學水平遠超自己,完全聽不懂,不適合自己程度。
③綜合高中
上一篇文章寫過。
④中職(含三二分段)
下一篇文章會寫。
⑤轉國際路線
要求父母有超能力,但不要求分數(多少分都有對應選擇)。好處是換條賽道也許有走出來的機會,而且國際讀完一整套下來,只要不搞事情,哪怕不讀書的學生也能夠獲得一所QS排名不會很低的本科學校畢業,怎麼說都是海龜一枚。壞處是,國外渣本遍地都是,個人能力不過硬依然是找不到好工作的。如果要算投入產出的話,這是性價比最低的選擇。
⑥復讀
優點是獲得再來一次的機會,甚至你可以幻想一篇爽文《重生之復讀的我在華附考清華》。公道地講,復讀能提分的概率很大,但對學生心理質素,意志品質有要求,並且這是個概率事件,也就是8萬+1年光陰買一次機會。
復讀每一年都寫,往後也會再展開聊。
你問我會怎麼選?開頭說了,因爲每個人家庭情況,考慮問題的取捨,三觀都不一樣,所以沒有對錯與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所以我不會幫你選,我儘量不帶主觀看法地表述你可以有的選擇。
區老師另有個性化的中考跟蹤服務,有需要的可以看看下方海報,或諮詢助手。
因爲是概述,所以這裡我也沒有單獨擰某所學校出來介紹或者推薦。下一篇主要聊聊我眼中的中職,歡迎看完之後再綜合對比。
每一年,我都看到很多選完之後後悔的,問題形形色色。有不瞭解錄取規則滑檔的;有完全沒接觸過學校盲填或者聽比人說了幾句就填進去志願裡的,然後不幸被錄取,讀了一個學期、一年才後悔的;有託關係到了名校孩子自卑抑鬱的;有去了新學校一週果斷選擇復讀的……
如果你還有耐心看到這裡,那麼我衷心建議各位家長,合理的選擇必須建立在充分的瞭解之上。不管成績高低,但願今年9月份的你,能對自己當時的選擇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