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未固慎攀高 特色不明莫逐流——職教碩士點建設需冷思

近期,部分新建職業本科院校競相佈局碩士點,這一動向引發教育界深度關注。當普通高校專業碩士教育尚在內涵攻堅期,職業本科院校能否承載更高層次人才培養使命?其探索關乎現代職教體系完善與產業升級支撐,意義深遠。然欣喜之餘,尤需冷思:若根基未牢便急於“登高”,特色未彰卻盲目“逐流”,恐使改革陷入“未強先虛”之困、“未特先同”之窠臼。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註定其高層次人才培養必須走出一條破立並舉、特色爲魂、質量爲王的堅實新路。

一、破“速成”之念,立“根基”之問:何以支撐高層次?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方興未艾,其生命力在於深耕產業、強化實踐。然審視當下職業本科院校現狀:

本科內涵“塑形”正攻堅,“產教融合”基因融入課程體系、評價標準的關鍵改革尚在破題;關鍵能力“築基”待夯實,兼具理論深度與產業前沿技術的“雙師型”導師稀缺,支撐技術創新的實訓平臺尤顯不足;社會認同“蓄水”需涵養,與傳統本科的認知落差,制約優質生源匯聚。

當本科職教特色尚未鮮明、支撐體系尚未健全時,倉促鋪設碩士點,是否隱現“重名輕實”的辦學慣性?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缺乏厚實本科底蘊的託舉,碩士教育無異沙上築塔。

二、破“同質”之危,立“特色”之魂:何以彰顯不可替代?

職業碩士的核心價值在於填補國家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空白。其生命線繫於鮮明的類型標識:

目標定位須“破界”,錨定高端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解決複雜工藝難題、推動技術迭代的“卓越工匠”與“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須“破繭”,以真實產業重大項目爲軸心,推動企業從“參與者”躍升爲“主辦者”,實現招生招工、課程開發、導師配備的“全程雙主體”;評價標尺須“破格”,摒棄論文桎梏,建立以技術攻關實效、專利標準貢獻、成果轉化效益爲核心的多元評價體系,學位成果應是攻克技術堡壘的“戰報”,而非書齋裡的“文章”。

若培養路徑與普通碩士趨同,職業碩士便喪失立身之本,淪爲資源錯配的“重複建設”。特色不明,逐流則涸。

三、破“虛浮”之風,立“穩健”之策:何以行穩致遠?

探索職業碩士教育意義重大,然推進之道貴在蹄疾步穩、質效爲先,需從四維發力:

一是准入機制當“立規”。設置體現職教類型特徵的剛性門檻。評估重點聚焦三方面:產業需求的真實性與緊迫性須經龍頭企業聯合論證;校企協同須有法律協議保障資源投入;“雙師型”導師隊伍中企業技術專家佔比不得低於50%,且本科教育質量評估須達優良。準則唯有十字:寧缺毋濫,立真金拒鍍金。

二是培養範式須“立新”。構建“項目貫穿式”育人體系。課程內容直接拆解企業技術痛點;教學過程依託企業研發中心與生產線;實施校企雙導師負責制,企業導師主導實踐環節考覈;成果評價以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效益爲最高標準,推動學位論文向“技術攻堅報告”轉型。

三是監管體系要“立信”。建立獨立於傳統高校的質量監測網絡。重點追蹤三項核心指標:畢業生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能力認證率、合作企業對人才質量的滿意度評分、技術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對定位漂移、質量滑坡的學位點實施“紅黃牌”預警退出機制。

四是生態環境需“立勢”。強化政策、資本、行業、企業的“四輪驅動”。國家專項基金傾斜支持實訓平臺建設;行業組織牽頭制定職業碩士能力標準;龍頭企業開放技術研發項目庫;同步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職稱評定與薪酬體系,在全社會厚植“匠才崇敬”文化沃土。

職業本科向碩士層次進軍,是完善中國特色職教體系的戰略落子,肩負爲製造強國鍛造“技術尖兵”的時代使命。然此路絕非坦途,尤忌“大幹快上”的浮躁。層次提升易,內涵昇華難;學位點增設易,特色鑄就難。唯有以“破”的勇氣革除速成思維與同質風險,以“立”的智慧堅守類型根脈與質量底線,方能使職業碩士教育真正成爲人才強國建設的強勁引擎,而非又一場“看起來很美”的教育泡沫。這是對產業未來的莊嚴承諾,更是職業教育類型自信的鏗鏘作答。

作者:崔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