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個孩子一面“智能鏡子”,讓其照見未來
AI爲每個學生量身定製學習方案,智能學伴能實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智慧操場”能開出個性化運動處方……不久前在天津舉行的第85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撲面而來一股“電子浪潮”,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這股浪潮的力量——人工智能已經以空前的速度重塑了教育生態。
5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推動人工智能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與教育裝備展同期舉行的“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學術交流大會”上,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會長靳諾說,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它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應用,而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學習方式的一個全方位的革新。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劍萍認爲,基礎教育必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變革,在綜合創新中探索育人新路徑,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這也成爲與會者的一個共識: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新的希望,讓更加公平高效優質的教育成爲可能;與此同時,挑戰也擺在眼前,如何讓人工智能技術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如何提升教師的能力,如何構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評價體系……來自全國的專家、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都在期待一個答案。
警惕“重概念、輕教育規律”的傾向
“現在社會上,人工智能教育特別熱。越是熱的時候,越是要理性地、科學地看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提醒,要注意人工智能教育“重知識、輕育人”的傾向。
中國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就是一部創新的發展史。熊璋說,教育數字化變革,首先是要營造學習與創新的生態,“不僅僅是讓他們多會背幾個單詞,多會考幾分,多會背幾個成語而已。”因此,要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精神與人工智能素養,不能只是上一門課,也不是要孩子解題快,而應該關注他的好奇心、求知慾、創新精神、科學精神。
“我們做人工智能教育,首先應該想的是國家需要什麼樣的接班人。”他認爲,首先要厚植青少年的家國情懷,讓他們從小立志服務自己的祖國,激發出青少年探索與創新的內在動力。
有的學生家長已經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教育是不是將來又要多一門課?孩子們又要去“卷”分數,進而校外培訓也“卷”起來了?熊璋認爲,一定要預防人工智能教育“重技術、輕科學素養”的傾向。
在一些地方,熊璋看到有一些大學三年級計算機本科纔要學的東西,已經出現在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上,“完全沒有照顧小朋友的認知水平。”他說,要讓小朋友擁抱人工智能,安全駕馭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協同前進,還要警惕“重概念、輕教育規律”的傾向。
從“統一的標尺”走向“個性的鏡子”
天津實驗中學校長劉曉婷認爲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學變革,將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重塑學生的學習方式,甚至改寫着教育的底層邏輯。
過去,學校主要的教學方式是以傳授確定性知識爲核心,這種方式表現出的特點就是標準化、批量化的培養人才。“現在我們真的要變了,因爲學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個性化精準適配的。”劉曉婷認爲,中小學校要構建“AI+教育”融合共生的新型生態體系。
數據讓課堂從過去的模糊經驗實現了精準“導航”。在教育裝備展上的教育治理展區,科大訊飛展示了五育學生評價、AI教師評價、學校數智基座、區域數智基座以及智能教師應用平臺。
其中,五育學生評價解決方案,即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自動、實時、安全地匯聚學生五育成長的各方面數據,並基於數百所學校的實踐成果,構建了評價指標、校本活動庫及面向區域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層級的評價報告庫。
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學情分析、考情分析、教情分析,讓教學變得更加精準,更聚焦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知識點。
劉曉婷把這種精準數據報告比喻成對教學的“CT掃描”,報告能夠清晰地呈現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標識出他在羣體中的優勢與劣勢。
在AI賦能學科教學方面,天津實驗中學做了不少嘗試,比如地理課上,老師帶着學生開展了規劃設計天津地鐵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基於現在天津地鐵的現狀、區位條件,以及人口分佈等要素,再設計一條地鐵線路,這個過程中,AI可以輔助師生的研究。他們還嘗試將語文、歷史課程與AI相融合,在原來古籍鑑賞的基礎之上,開設了AI古籍修復課程。
在杭州外國語學校,英語聽說AI產品已經進入課堂,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課上進行人機問答,系統實時反饋和分析,藉助這項技術,學校還組織了學生朗讀大賽。語文課上,學生與大模型開展人機對話,輔助學生思辨;學生基於AI作文批閱的個性化反饋,開展寫作訓練。校長吳鋒刃說,他們還嘗試在初中英語和數學學科教學中,通過科大訊飛AI設備,實現了作業智能批改與錯題留痕的功能,顯著提升了教學的實效和效果。
數智化讓教育從過去“統一的標尺”走向“個性的鏡子”。如果說傳統的教育是讓所有學生都坐着一輛集體大巴,走着同一條路線,那麼如今的數智教育是給每一個孩子一面智能的鏡子,實現動態追蹤和多元認知的培養。
培養未來駕馭AI的人
教育工作者都清楚,高質量的教育就是高水平的因材施教。如今,中小學課堂上,人工智能讓教與學的育人方式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同樣也被重塑了。
“教師必須要堅守育人的初心,”劉曉婷說,現在的課堂裡,人工智能是教師的助手,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而教師的角色,需要由原來的知識搬運工變成教育的設計者,人機協作的協調者,人性化教育的守護者”。
數據依然是冰冷的,教育始終需要人性的洞察,在這位中學校長看來,教師要給予學生的是有溫度的教育良方。
“人工智能一定不會取代教師。”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胡小勇說,教師不是簡單的數據傳遞和知識傳播者,教育的內容非常複雜,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教師是未來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之一,但並不代表教師個體不被淘汰。”他提醒說,假如一個老師不會上課,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用了人工智能,課堂就會變得有智慧。
“我們培養的是未來駕馭AI的人,”劉曉婷說,教與學的方式在不斷變化與優化,不變的是育人的本質,就是要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人。“教育是要培養會提問的人,而不是隻會答題的機器,”劉曉婷說,讓學生主動地學,讓教師創新地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