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擊破...

原創 劉曉博

關稅形勢出現新變化,一批國家(地區)正被特朗普各個擊破。

先看一組最新的消息是:

1、巴西總統盧拉最新表態說:巴西不會宣佈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巴西也不會放棄與美國的對話。

美國總統特朗普7月30日簽署行政令,宣佈將從8月6日起對巴西輸美產品加徵40%從價關稅,但巴西飛機、堅果、橙汁和一些金屬產品將被豁免。該措施生效後,大部分巴西輸美產品面臨的關稅稅率將提高到50%。

2、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印度的商品加徵25%的額外關稅,以迴應印度繼續“直接或間接進口俄羅斯石油”。最新措施公佈後,印度商品進入美國面臨50%以上的關稅。

朗普此前表示:由於印度購買大量俄羅斯石油並藉此獲利,美國將大幅提高從印度進口產品的關稅。

3、特朗普在對俄羅斯發出“停戰最後通牒”、痛罵梅德韋傑夫後,派特使去了莫斯科,俄方最新表示說:普京當天和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的會談“非常有益且富有建設性”。

隨後傳出了重磅消息:特朗普告知歐洲領導人,他計劃最早於下週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面對面會晤,隨後還計劃與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三方會談。

4、北京時間昨夜今晨特朗普還宣佈:將對芯片和半導體徵收100%關稅,“美國製造”除外。這對於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的相關產業是一個重要的利空。

這些在12個小時內發生的事情,再次證明了特朗普是全球議題的創造者,他不斷創造話題、吸引眼球。

他通過不斷試探各個擊破對手,獲得想要的東西。

大家當前最關心的是:他在對印度祭出“二級關稅”大棒之後,會不會對中國動手。他之前設定的10天期限,即將在30多個小時內到期。

特朗普上臺前曾吹牛說:如果他當上美國總統,可以在24小時內結束烏俄戰爭。

他上臺後,先是站在俄羅斯一邊PUA烏克蘭,希望犧牲烏克蘭的利益換取和平。俄羅斯的胃口似乎比他預期的大,所以和平遲遲沒有實現,這讓特朗普失去了耐心。

2014年以來,美國對俄羅斯發動了多輪制裁,兩國之間的直接貿易額非常小,只有幾十億美元,不到中國縣級市義烏對美出口額的一半。所以,關稅大棒對俄羅斯沒有用。

特朗普想出了另外一招:二級關稅。

他聲稱,誰買俄羅斯的原油,就對誰出口美國的商品徵收二級關稅,稅率爲100%。

買俄羅斯石油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和土耳其。印度進口原油的超過35%來自俄羅斯,土耳其也差不多。中國進口量最大,但俄羅斯石油佔進口的比例低於印度、土耳其,大約是20%。

特朗普設定8月8日爲最後期限,要麼俄羅斯願意談判,要麼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宣佈停止購買,否則就制裁。

10多個小時前,鞭子首先打在了印度身上,因爲印度在跟美國關稅談判中讓步也不太夠。特朗普也沒有像之前威脅的那樣加稅100%,而是隻加了25%。

對此,印度態度比較強硬。其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印度的進口基於市場因素,總體目標是確保印度14億人民的能源安全。美國選擇對印度徵收額外關稅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印度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來保護國家利益。

印度接下來是學中國,宣佈對等反制措施,還是學巴西不報復、只溝通?目前還不知道。

最新的報道說,印度總理莫迪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訪華,出席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這一次,印度跟中國成了盟友。

我之前在文章裡分析過:印度擁有14億人口,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印度非常自信,此前宣佈已經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目前的發展階段類似中國的80到90年代,國內產業迅速崛起,城鎮化推進,中產羣體迅速增長。在這個階段,設置一定的貿易保護門檻,有利於發展國內產業。

所以印度不太可能跟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越南等中小外向經濟體,對美國實施零關稅。莫迪最近兩天還在跟老百姓喊話,呼籲大家買國貨。

印度在戰略安全上同時跟美國和俄羅斯結盟。印度在先進軍事設備採購上,更依賴俄羅斯,這面隱藏着俄印兩國對中國的提防。

如果印度服從美國,放棄購買俄羅斯石油,則意味着跟俄羅斯親密關係解綁,代價將非常大,遠遠超出能源供應的範疇。

中國也不可能不買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中俄是鄰國,多年來投資近千億美元修建了多條石油、天然氣管道。中俄也有聯手對付美國挑戰的需求。

中國和印度分別是當今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原油淨進口國,兩國人口衆多。俄羅斯的原油出口量,則佔了全球石油貿易量的12%。

如果大家都不買俄羅斯石油,將出現嚴重供需矛盾,導致國際油價飆升,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看懂了這些邏輯就會知道,中印不買俄羅斯石油是不可能的。特朗普如果執意搞二級關稅,必然導致中美貿易戰再次開打,讓此前的談判成果付諸東流。而印度也不會輕易屈服。

特朗普學聰明瞭。他仍然是鞭子舉得高高的,落下來的時候比較輕。比如100%的二級關稅,落到印度身上目前只有25%。

對中國,他尚未有采取行動的表態。而是派特使去莫斯科溝通了。

談判的結果或許是:再給俄羅斯一些紅利,以達成和平協議。畢竟,戰爭的曠日持久也讓俄羅斯非常疲憊了,傷亡的人數很多。

中國有稀土這個關鍵資源,所以中美貿易談判的大格局基本確定,應該不會被100%的二級關稅所顛覆。

特朗普在宣佈對印度加徵25%關稅的時候,使用的表述是“印度購買大量俄羅斯石油並藉此獲利”。如果美國只認定中國進口了大量俄羅斯石油,沒有藉此獲利(比如直接轉手賣出,或者提煉汽油、柴油賣出),則暫時就不會有動作。

如果能這樣理解,意味着特朗普給自己準備好了“臺階”。

最近有不少讀者諮詢,老特會不會9月初訪華,並參加9月3日的盛典?可能性當然有,但概率似乎不太大,因爲這裡面有複雜的政治考量。比如老特要考慮日本的感受,國內的反對派意見,對明年中期選舉的影響等。

或許他會選在10月或11月訪華。他的確希望訪華,並跟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甚至可以說,實現烏俄和平和跟中國達成協議,是他目前兩個最大的心願,以彰顯他的政績。

雖然看起來特朗普在各個“戰場”都遇到了抵抗,但事實上他還是取得了不少進展。各個擊破的策略還是卓有成效的。

比如跟歐盟、英國、日本、韓國、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都已經基本達成了協議,跟中國也接近於達成協議。

目前,特朗普把關稅戰的火力集中在巴西、印度、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的身上。

由於美國擁有軍事霸權、金融霸權,再加上國內市場龐大,最終還是會讓大多數國家在關稅問題上屈服的。

最新幾天傳出消息:今年上半年美國關稅收入大增近千億美元,共和黨正在考慮提出法案,將向美國家庭的每位成人和兒童提供至少600美元的關稅退稅。

如果真的推出,將可以顯著提升共和黨民意支持率。不過我估計,這項退稅真正實施可能要到明年,以更有利於明年的中期選舉。

特朗普還通過關稅大棒,威逼多個國家、地區到美國投資。比如:

歐盟承諾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並採購7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主要是能源);

日本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設立投資美國的基金,投資方向由美方主導);

沙特承諾投資6000億美元;

阿聯酋承諾10年投資美國1.4萬億美元;

韓國、中國臺灣的投資可能分別在3500億到4000億美元。

美國大企業在特朗普的威逼下,也紛紛承諾加大對美國本土的投資,比如蘋果未來4年要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通過實施“美國製造計劃”加速在美國的生產;Meta(Facebook母公司)增加2000億美元,英偉達宣佈未來4年採購5000億美元的美國產芯片,微軟、亞馬遜也都要增加投資接近1000億美元。

特朗普還推出了“特朗普金卡”投資移民美國方案,投資500萬美元可以獲得美國綠卡,目前有接近7萬人申請,可以帶來3500億美元的投資。

上述投資額、採購額加起來,超過了6萬億美元。

很多承諾未必能完全兌現,比如阿聯酋承諾的投資金額最大,但需要10年。特朗普的任期還有3年,大家先讓他過癮、自己過關再說。

但話說回來,即便能有一半落地,金額也比較大。

特朗普這樣玩之後,即便未來民主黨上臺,也很難完全掀翻他的政策。比如拜登執政的4年,幾次試圖改變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但沒有敢落地。因爲美國的民粹主義情緒高漲,民主黨也要爭取選票。

中國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抓住中國稀土產業鏈目前無可替代的“關鍵期”(可能還有10到12年),迅速實現核心領域的突破,比如芯片、人工智能、機器人、空天技術、生命科技等。爲10年之後更全面的脫鉤做準備。

同時增加國民收入、消費能力,做大國內消費市場,讓中國人消費佔全球的比重(以美元計)超過美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10年後大國博弈的主動權。正因爲如此,最近的政治局會議在提出制定十五五規劃的時候,重申了共同富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