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如何大力提振消費?

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

近日召開的首都一季度經濟形勢解讀新聞發佈會提到,二季度北京市將出臺深化改革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這是地方激活消費“主引擎”的最新一例。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今年經濟的重點任務之一。向外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外部需求波動加大。向內看,國內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仍然突出。我國經濟發展,亟須通過擴大內需來實現穩定增長。

擴大內需離不開消費和投資兩個抓手,其中,提振消費是重中之重。近段時間以來,北京、河北、浙江、湖南、雲南、海南等地已經或即將出臺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專項行動方案,結合本地實際進行了探索。

消費側激勵

增信心減負擔 讓百姓“敢消費”

今年的清明節假期,北京玉淵潭公園成爲“頂流”。不少遊客漫步櫻花林間,享受春日踏青之趣。

北京玉淵潭公園宣傳科科長張軒介紹,“清明期間,每天遊客都超過了10萬人次,很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數量超過了50%。”人流量爲消費增添了活力。僅玉淵潭公園的“網紅產品”櫻花冰激凌,在今年櫻花季期間,最多的一天賣出了1.6萬支。

今年一季度,我國消費市場“春意盎然”,消費活力正穩步提升。

大力提振消費,首先就要讓居民敢消費。居民敢消費,需要有兩個重要前提,一個是有消費信心,另一個是有消費能力。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創新引領作用增強,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壯大。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

再來看消費能力。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今年,我國還將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地發佈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增收、減負兩方面進行了規定。

浙江省發佈的《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到,2025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爲80萬重點羣體提供就業幫扶,省外勞動力規模和省外脫貧勞動力規模分別保持在2300萬人和240萬人。在減負方面,浙江規定,2025年,新增公辦普通高中新生學位2萬個,爲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100%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擴大電子產品、旅遊、養老金融、老年教育、居家守護等領域適老產品供給,拓展老年旅遊保險業務,推動消費設施適老化改造等。

《河北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到,年內爲57萬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幫扶;2025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及時發佈企業工資指導線,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左右。

同時,河北還在加強生育保障、強化教育支撐等方面進行了規定。比如,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生育第一、二個子女的延長產假60天,生育第三個以上子女的延長產假90天;給予配偶護理假15天;2025年,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69所,創建省級特色高中30所,義務教育階段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不低於95%等。

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正在持續攀升。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近日表示,今年一季度消費在政策的推動下持續改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比去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而且在逐月回升。

供給側創新

優供給提品質 讓百姓“願消費”

“去年11月我到浙江義烏調研,走進了小商品城賣晴雨傘的商戶,這家商戶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店面不大,也就30平方米,他們家是典型的前店後廠,母女兩個賣傘,男主人在家裡做傘,他們家有近3000款做工精良的傘,五顏六色。我非常感慨,一年賣了500萬把,生意很好。”

今年3月,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分享了一個有關“傘”的故事。他說,對於好的產品,消費者是願意買單的,核心是得有消費者滿意的商品和服務。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專家都提到,在需求側,隨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已經開始提質升級,從過去滿足剛性需求的“普適性”消費,轉變爲如今的更加重體驗、重品質的消費,品質化消費已逐步成爲大勢所趨。

在供給側,長期以來,我國低端、低價的商品供給比較充分,高品質的商品供給卻相對不足。不過,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尤其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技消費、綠色消費漸成主流。

近期,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舉辦,本屆消博會首次設立了“新消費科技展區”,“人工智能+消費”“科技養生+消費”等爲消費者帶來了全新體驗。在展區中,接入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按摩椅,以及多款重點展示電動化、智能化新技術的新能源汽車等,都吸引了不少觀衆體驗。

爲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國家層面正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支持力度更大、補貼範圍更廣。比如在繼續支持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電腦、熱水器、家用竈具、吸油煙機等8類家電產品以舊換新的前提下,將微波爐、淨水器、洗碗機、電飯煲等4類家電產品納入補貼範圍;再比如,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等3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按產品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不超過500元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在這一背景下,高耗能和存在安全隱患的消費品正加速淘汰,更加環保、更加安全的高質量耐用消費品加快進入居民生活。

今年一季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明顯,包括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智能手錶等新擴圍的產品銷售增速非常高。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零時,消費者累計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3571萬臺,發起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208.5萬份,有力促進了消費的回升。

地方層面結合本省份的實際,對優供給、提品質提出了要求。其中,多地都提到,將優化升級服務消費。今年是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關鍵之年。北京即將出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圍繞的主線就是“強信心、提品質、促升級”。

據悉,北京將在文娛、旅遊、體育、美麗健康、家政服務等服務消費領域,着力推動消費體驗提升;將深化“演藝之都”“博物館之城”建設,繁榮“演唱會經濟”,推進環球影城二期、“兩園一河”等重大項目建設,培育精品賽事體系,推動電競、冰雪運動發展,滿足多元教育需求,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等多方面持續優化完善服務消費供給。

《湖南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到“提質服務消費專項行動”,包括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傳承發揚湘菜技藝和文化,持續辦好“味道湖南”美食季系列活動,升級改造一批特色美食街區,支持各地舉辦特色餐飲促消費活動,打造湘菜“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另外還提到,引導家政服務消費、拓展養老托育消費、大力發展銀髮經濟等。

《海南省提振和擴大消費三年行動方案》提到,將大力發展海洋旅遊、加快發展康養旅遊、提升環島旅遊品質、創建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促進民族特色鄉村旅遊、煥發海島夜間消費活力等。方案提到,2027年,海南休閒漁業消費達80億元,海洋旅遊接待總遊客超1800萬人次。

消費環境優化

強監管護市場 讓百姓“樂消費”

總體來看,我國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食品、藥品、工業品、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穩定,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9.2%,藥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但仍有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底線缺失。

提升消費意願,需構建良好的消費環境。4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3·15”晚會曝光問題處置情況彙報,提到“要堅持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強化日常監管和預防工作,聚焦民生關切強化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壓緊壓實全鏈條監管責任,嚴懲違法違規行爲,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今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其核心目標就在於構建“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的良性循環。方案明確,到2027年,消費供給提質、消費秩序優化、消費維權提效、消費環境共治、消費環境引領等五大行動深入開展,供給質量不高、市場秩序失範、維權效能不足等問題得到系統治理,商品、服務質量顯著提高,消費風險明顯降低,消費糾紛源頭治理效果顯著,經營者誠信意識普遍增強,消費便利度、舒適度、滿意度大幅提升,全國消費環境明顯優化。

地方層面的促消費方案中,也都專門對優化消費環境進行了部署。《雲南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到,健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標準體系,強化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放心消費承諾行動,公示放心商店、市場、網店、餐飲、景區景點等48000家以上,動態發展線下購物無理由退貨單位5000家以上,推動1900家以上單位加入在線糾紛解決機制。

《廣西商務領域大力提振消費若干措施》提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經營主體樹立誠信興商經營理念,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持續營造崇信守法的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

另外,北京市2025“守護消費”鐵拳行動已正式啓動——北京針對九大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打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爲,守護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重點查處領域包括“兒童玩具、學生用品質量安全,羽絨服、羊絨衫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產品”“電商領域商標侵權”“製售僞劣燃氣具、非法改裝電動自行車及電池”“幽靈外賣”“電商領域霸王條款”“食品違法廣告”“電子計價秤、加油機計量器具作弊”“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成分及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違法行爲”“檢驗檢測機構弄虛作假”等。

據悉,北京正探索建立“鐵拳”行動觀察員機制,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鼓勵公衆參與監督,曝光典型案例,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專家解讀

我國服務消費增長潛力無限

針對國內需求不足、消費結構變化等問題,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由來已久,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他說,當前,國內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升級穩步推進,但物價低迷、需求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在美方濫施關稅的大背景下,內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徐洪才表示,美國加徵高額關稅對我國經濟和外貿帶來一定壓力,我們應對一些受到影響的企業開展定點幫扶、出臺相應的紓困政策。此前,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到要“支持外貿產品拓內銷”,要出口轉內銷,國內居民的購買力必須增加。

如何提高居民的購買力?徐洪才稱,首先要“增加老百姓口袋裡的收入”,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當前,要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促進大學生等重點羣體的就業。其次,要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科學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還有就是要穩定股市和樓市,增加財產性收入。

在消費能力保障方面,徐洪才表示,要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低收入羣體和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隨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消費結構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當前,居民的物質消費已經基本滿足,人們現在更注重服務方面的消費,相比商品消費而言,服務消費增長潛力無限,比如健康消費、體育消費、文化旅遊消費、教育消費、養老消費等,需要擴大這些領域的服務並改善相關服務質量,滿足消費者多樣性、多層次、差異化的需求。”徐洪才說。

他還提到,改善提升消費環境對提振消費也具有重要意義。“要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安全、放心、便利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信心。”

爲化解國內需求不足問題,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央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各項促消費政策正加速顯效。“消費市場總體上回暖,通縮壓力依然存在,但是隨着各項政策逐漸落地,未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出來。”徐洪才說。

統籌/徐鋒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