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丨深耕新能源產業 讓城市綻放“綠色”之美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看中國丨深耕新能源產業 讓城市綻放“綠色”之美)

央廣網常州7月16日消息(記者欒永勝)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着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在江蘇常州,記者瞭解到,新能源產業的飛速發展,激活了城市的“綠色動能”,綠色已經成爲常州發展的亮麗底色。

常州——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地(央廣網發 常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讓綠色能源更安全

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新航”)是常州引進的第一家動力電池企業。2015年,常州市金壇區將它從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陽招商引進,經過數年的發展,如今已穩居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出貨量前三。

中創新航電池生命管理技術總監馬瑞軍告訴記者,“衆所周知,傳統燃油車的核心三大件是發動機、變速器和底盤,而新能源汽車是電池、電機和電控。尤其是電池,它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

馬瑞軍在實驗室工作(央廣網記者 欒永勝 攝)

從數據上來看,常州在動力電池領域已成爲全國出貨量第一的城市。常州動力電池連續三年實現產業倍增,產銷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國產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把動力電池產業鏈拆解爲32個環節,常州聚集了31個,產業鏈的完整程度高達97%。

在規模龐大的動力電池產業背後,馬瑞軍最關注的始終是安全。“安全是造車的底線。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的安全尤爲重要,沒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談。”

經過數年的努力,馬瑞軍帶領技術團隊建立了產品安全設計與評價、製程安全精細化管控、缺陷智能檢出、電池運行安全診斷“四位一體”的產品安全管理與技術開發工作體系,形成了用最高效路徑保障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安全與可靠性的工作流程。

讓綠色出行更便捷

在常州市新北區星星充電公園,正在給汽車充電的市民徐先生告訴記者,充電公園解決了他當下最大的煩惱。“我住的小區車位配比嚴重不足,汽車充電問題一直困擾着我。2024年1月份,這個充電公園建成之後,我就感到非常方便了,跟我們小區就一路之隔。”

記者瞭解到,星星充電公園是常州首座充電公園,由常州公共充電樁運營商星星充電和新北區新橋街道合作建設,總面積達6500餘平方米。在公園裡,周邊居民邊充電,邊休閒,非常愜意。

周邊居民在公園內充電(央廣網記者 欒永勝 攝)

爲持續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見樁率”,常州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作爲常州市屬能源國企,也在不斷加碼充電設施建設。該集團智慧停車板塊相關負責人莊霖介紹,“集團已累計投資建設各類應用場景充電設施超3500個,光儲充場站(超充站)超13座,助力打造中心城區5分鐘充電圈。”

對於廣大新能源車主而言更便捷的是,常州新能源集團開發運營了全省首個“停車+充電+騎行”一體化平臺——“常暢充”。新能源車主通過該平臺可以便捷地搜索附近充電場站,查看充電設施空閒、佔用狀態,一鍵導航、自助充電。自2023年11月底充電業務上線以來,“常暢充”平臺已累計服務新能源汽車充電超過31萬輛。

讓城市未來更綠色

在常州市漢江路,記者遇到了騎共享單車上班的許女士。許女士告訴記者,常州的共享單車跟很多城市的都不太一樣。“我們這裡大多數是共享助力車,這種車騎起來不費力,我上班一般騎10分鐘就到了,比開汽車出行方便多了。”

常州街頭的共享助力車(央廣網記者 欒永勝 攝)

常州市交通運輸局城市客運管理處副處長方敏介紹,共享助力車不同於普通的電動自行車。“它採用了‘非零啓動’安全標準,沒有加速把手,只有踩動踏板才能產生加速度進行助力,而且爲了保證出行安全,時速不超過20公里。但相對於普通自行車而言,該助力車騎行更快、更省力,可將騎行距離擴大至10公里。”

爲了探索更綠色、更清潔的能源運用場景,2025年,1000輛氫能共享助力車被推向常州街頭。開發並運營這款產品的,也是一家常州的本土高新技術企業——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氫能市場負責人高峰介紹,車上的儲氫罐採取固態儲氫技術,通過物理吸附的原理把氫能吸附在金屬粉末裡,採用低壓的方式儲存,然後慢慢釋放氫氣並應用在自行車上。“儲氫罐體積很小,可以存放200升的氫氣,支撐我們日常騎行40至60公里都沒有問題,而且安全性非常好。”

氫能作爲“未來能源”,最大的優點便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近年來,常州一直致力於佈局氫能產業,全力搶佔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重點打造的常州氫灣已集聚氫能產業鏈企業40餘家。

常州氫灣國際創新社區效果圖(央廣網發 常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從太陽能光伏產業到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再到超前佈局氫能產業,常州新能源產業“無中生有”“有中生優”,也讓常州城市發展“向綠而行”,處處綻放“綠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