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體育光環失色 議員:資源失衡
高雄曾是體育重鎮,成績名列前茅,近年卻每況愈下,競爭力下滑,今年全中運成績一落千丈,奪牌數從去年170面減至154面創新低,金牌甚至只拿到40面,被臺南48面超越,居六都之末。如今再傳出頂尖好手出走,響起人才流失警報。
市議員白喬茵指出,全臺體育班級數高雄排六都第二,全中運成績卻年年居後段班,凸顯培訓資源失衡,少子化下,體育資源應該重點發展,重質不重量,在有限資源內培訓能參與國際亞奧運的菁英選手。
另外,三級學校也應做通盤考量,含硬體設施場館的更新及維護;體育班數量朝非金字塔型調整;優秀教練及學生應給予完整訓練計劃及獎補助金,才能將錢花在刀口上,讓人才根留高雄。
「高雄體育產業急需建構完整育才體系,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學校」,議員鄭孟洳指縣市合併後,運動人才培訓面臨環境、金援、出路關卡,中北部有龐大資源拉攏人才,但高雄基層人才正快速萎縮,一旦主力學校成績下滑,整體表現立刻受挫。
鄭孟洳說,高雄有國訓中心、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國際級世運主場館,更需要有專門培育運動人才大專院校,做好四級銜接,並安排運動員退役後出路。她提議制定「運動復興計劃」,選定奪牌潛力項目編列專案預算,每年固定辦理賽事提升基層選手比賽經驗,並推動區域聯合訓練中心,讓不同學校選手集中培訓;加入運動科學與防護資源,多管齊下,避免人才流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