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楠梓百慕達」改善 將讓機車上橋
民衆開車從高市民族一路繞進「楠梓百慕達」前往楠梓火車站,近轉彎處道路上方有顯示「往東是楠梓車站、往西是楠梓加工區」的指示牌。記者石秀華/攝影
高雄楠梓陸橋實施汽機車分流,機車需走蜿蜒地下道、途經4個出口,本地人和外地客都常迷路,被稱爲「楠梓百慕達」,市府多年來進行標誌和道路標線改善未有成效,經地方多年爭取,決定斥資1200萬元改善橋面,允許「機車上橋」,讓機車不再迷航。
交通局規畫以削切分隔島、復舊及拓寬機車道增設號誌等方式,使機車可直接上楠梓陸橋。再透過彩色鋪面、快慢車道緣石,保障汽機車行駛安全,改善總經費1200萬元,由市府自籌216萬元,內政部國土署補助款984萬元,預訂於明年7月完工。
楠梓陸橋位於楠梓、橋頭及仁武3區交界,跨越後勁溪和縱貫鐵路,彙集省道臺1線(高楠公路)、楠梓新路、加昌路和楠陽路等車流,市府爲維護行車安全,兼顧行車效率,採汽機車分流,汽車可上陸橋,走專用道的機車則需繞行數個彎道、地下道,路線蜿蜒加上多達4個出口,用路人常迷向,被形容爲「楠梓百慕達」。
不只機車行經此地易迷航,汽車族也「霧煞煞」,記者找外地人實地測試,從民族一路繞進「楠梓百慕達」前往楠梓火車站,近轉彎處的道路上雖有指示牌顯示「往東是楠梓車站、往西是楠梓加工區」,但轉彎後再走近百公尺到道路分叉口才有分向指示牌,且標示不甚清楚,外地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導致誤上南陽橋,走錯路,直呼真的搞不清楚東西南北,難怪叫「百慕達」。
議員白喬茵表示,過去即建議開放機車上橋,因此樂見交通局願做改變,但目前南北向陸橋皆有交流道通往東向楠陽路,開放機車上橋要有配套,才能避免動線交織引發交通事故。議員張博洋則說,此次優化臺1線南北向機車路線,但橋上動線規畫需確實,同時加速爭取楠梓鐵路立體化,才能徹底解決百慕達迷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