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地下管路系統遭批資訊粗糙 即時監控畫面呈現黑屏
市議員白喬茵質疑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臺,管路資訊缺乏管路深度等三維資訊,且施工單位、搶修單位無法即時回傳突發訊息。圖/翻攝自高雄市議會直播
高雄2014年發生嚴重氣爆事件,地下管路資訊被外界放大檢視,高市府近年推出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臺,建置全市地下管路資訊,並提供即時施工畫面供閱覽,但市議員質疑該管路資訊缺乏管路深度等三維資訊,且施工單位、搶修單位無法即時回傳突發訊息,就連即時施工影像也有高達7成5是黑畫面,智慧城市淪爲口號。
高市工務局建置「數位孿生5D智慧城市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臺」,將全市建物、道路橋樑、路燈、公園、地下管線等建設3D化整合在同一平臺,用空拍3D實景、3D建築模型等,彙整近百項動靜態的監測數據、20種以上AI工程演算法,能提供地下管線、共同管道、道路挖掘路證與即時施工影像等多項服務;榮獲今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
高市近年屢次發生捷運工程、臺電、自來水公司施工造成地下管線破裂,釀瓦斯外泄、停水事件,市議員白喬茵怒批「路底下有沒有管,挖了才知道!」她認爲該輔助平臺只是將管挖中心的圖面變成管狀分佈,無法呈現深度,三維模型很不精準,而施工挖管單位只領取管挖中心的紙本資料,若在現場發生狀況,無法透過平臺即時告知並更新資訊,後續搶修單位也無法透過該平臺獲得即時訊息。
全市管挖工程依規定,管線單位需設置「即時影像設備」公開挖掘現場,由市府監控施工;但白喬茵9日實際到挖管中心網站點選4個搶修中工程,有3個監控影像顯示回傳訊號異常,甚至直接傳入黑畫面,,無如實回傳的比例高達75%。
白喬茵舉例,英國政府打造地下資產管理系統,涵蓋所有地下基礎設施資產三維管線分層資訊,並能提供風險預警、即時數據更新,提供公私部門參與者標準化平臺,也有權限管理制度,讓不同層級的參與者可查看特定的地下資產分佈,在避免重複挖管、挖掘風險之下,一年可節省政府3.45億英鎊開支,反觀高雄市的工務管理平臺將管線資料無地下維度,且共享性低,僅市府內部使用,外部無法查詢。
高雄市管挖中心表示,目前高雄市建置3D管線系統是依據內政部國土署訂定公共設施管線資料標準,將管線圖資按不同管線類別,以不同顏色區分,並利用管線平面座標配合埋設深度資料,以系統展繪方式呈現擬3D管線樣貌,目前中心已逐步推動運用攝影測量保存管線埋設真實樣貌,惟受限3D攝影測量成本較高,主要在危安管線挖掘施工時要求配合辦理建置。
管挖中心表示,管線單位未能依據現行規定道路挖掘施工將現場施工影像回傳供即時監控,將加強影像回傳抽查與現場施工巡查,並對未能落實辦理的管線單位與現場施工人員開罰與人員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