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554棟老屋基金不足 專家警告恐釀公安危機

高雄市議員白喬茵今(20)日質詢指出,不分新舊大樓的公共基金不足,恐釀公安危機,建議修法改善。(摘自高市議會網站)

高雄市議員白喬茵今(20)日質詢指出,全市屋齡超過40年集合住宅多達554棟,公共基金嚴重不足恐釀公安危機。她以七賢大樓火警爲例,市府補助4200萬元消防設備,「但不可能每次都補破網」,建議修法提高建商提撥比例,並納入高雄厝容積獎勵的必要條件,同時建立完整長期修繕計劃。工務局長楊欽富迴應,將建議中央檢討提撥比例,至於納入高雄厝獎勵手段仍需研議。

白喬茵指出,問題源於現行法規嚴重脫離現實。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建商僅需按覈准工程造價提撥公基金,造價超過1億元至10億元者,只需提撥超過部分的千分之5。以楠梓區1棟造價2億元新大樓爲例,建商僅提撥100萬元,但換一座電梯或消防系統就得花數百萬元,根本無法應付未來維修需求。

白喬茵進一步說,法定造價與實際造價嚴重脫鉤,實際工程成本往往高出覈准造價3到6倍,使基金嚴重短缺。加上多數大樓將經常性支出與修繕基金共用帳戶,資金彼此排擠。一旦管委會想調漲管理費,又需3分之2住戶出席、4分之3同意,實務上幾乎難以操作,形成惡性循環。

老舊大樓情況更加嚴峻,白喬茵質疑,日前七賢大樓火警後,市府緊急補助4200萬元更新消防設備,「難道要一棟一棟都補助嗎?市府根本沒這麼多錢!」她強調,隨着臺積電效應帶動高雄房市熱絡,從新建大樓到老社區都面臨「公共基金不足」隱憂,因此必須從制度面解決。

白喬茵舉日本爲例,當地建商完工後需提供長期修繕計劃,公基金提撥約爲臺灣5至10倍,每坪達150元,且將長期修繕基金與日常管理費分戶管理,避免資金排擠。物業公司會列出各年度預計修繕項目、金額及調整方案,讓住戶清楚掌握未來支出,更容易說服區權人會議同意調漲。

她建議高雄仿效日本製度,要求建商完工時提交長期修繕計劃,並分開管理修繕基金與管理費帳戶。同時將「提報修繕計劃與提高公基金提撥比例」納入高雄厝容積獎勵必要條件,以補助誘因鼓勵建商自律。

工務局長楊欽富坦言,公共基金不足確實是普遍現象,尤其老舊大樓根本沒有公共基金。他認爲日本製度非常值得學習,市府將先建議中央檢討現行法規提高提撥比例,至於高雄厝能否匡住公共基金,將再與中央研議,「應該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