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買了醫藥基金的基民有救了!一季度超八成產品獲得正收益,回本有望
財聯社4月1日訊(記者 吳雨其)沉寂近四年的醫藥基金近期似乎有了“逆天改命”的跡象。
整體來看,Wind分類的醫療保健行業主題基金共有309只(具可比數據,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其中有264只今年一季度收益獲正,佔比爲85.44%。多隻基金今年以來收益超過15%。
如何看背後原因?業內人士指出,近期DeepSeek的出圈,推動了AI行情向醫藥、醫療領域的擴散。市場普遍預期,AI將爲整個醫療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醫療與AI的融合呈現出加速態勢。DeepSeek憑藉其強大的性能、免費開源的特性、較低的本地化部署成本以及國產化優勢,在醫療行業迅速走紅。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和應用成本,還爲醫院構建個性化應用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推動了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
許多高位入場的投資者也直呼:“醫藥回本有望了!”
AI帶動醫藥基金回暖
自2025年1月起,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重塑醫療行業格局。以DeepSeek爲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正在新藥研發和智能診療領域掀起一場革命,推動醫療AI產業鏈向智能化升級邁進。
DeepSeek憑藉其開源屬性和強大的邏輯推理鏈,爲醫療行業帶來了效率的顯著提升和模式的創新變革。其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快速處理和分析海量醫學數據,從而優化創新藥物研發流程,提升醫學診療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
一位醫藥行業的資深人士也向財聯社記者表示,DeepSeek的開源特性降低了技術門檻和應用成本,使得更多醫療機構能夠接入並利用這一先進技術。目前,多家醫療行業的領軍企業已經宣佈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加速醫療AI的本地化部署,以期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佔據優勢。這種趨勢不僅推動了醫療AI技術的普及,也爲整個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在此背景下,超過八成的醫藥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逐漸回暖。具體來看,由楊珂管理的信澳優享生活年內業績居前,A、C份額淨值增長率分別爲21.32%、21.14%。富國醫藥成長30、信澳醫藥健康淨值增長率爲19.78%、19.55%,後者同爲楊珂所管理。工銀健康生活A/C、長城大健康A/C、易方達醫藥生物A/C等16只產品今年以來淨值漲幅均在15%以上。
知名基金經理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今年一季度收益也爲正,A類份額淨值增長率爲3.15%,C類份額增長率爲2.96%。
另一面,仍有45只醫藥基金今年以來“頑強下跌”,其中由趙強管理的三隻產品淨值下跌均超9%,分別是新華趨勢領航、新華優選分紅、新華策略精選,永贏醫藥健康A類份額及C類份額分別下跌7.44%、7.49%。
對於醫藥板塊,葛蘭也在年報中表示,對於消費醫療與OTC板塊,葛蘭表示其長期受益於居民健康消費升級與品牌壁壘,重點關注產品線豐富、渠道管理高效的龍頭企業。在醫療器械設備領域,儘管2024年受設備置換政策影響招標延後等影響面臨短期的壓力,但需求相對剛性,影像、內鏡等高端設備採購逐步呈現修復趨勢,具備技術突破與成本優勢的企業值得關注。
此外,國際化能力逐步成爲篩選標的的重要維度。“2024年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顯著增加,ADC、多抗、小分子等領域涌現預付款超5億美元的重磅合作,NewCo模式拓寬融資渠道;醫療器械企業通過創新設備與診斷產品逐步切入高價值鏈國際市場,有望拉動公司中長期成長。”葛蘭在年報中寫道。
部分醫藥ETF呈現資金淨流入
近期醫藥被重拾也表現在資金流向上。整體來看,26只與醫藥相關的ETF近一個月內呈現資金淨流入現象,總體淨流入額爲6.29億元。
其中,華寶中證醫療ETF近一個月資金淨流入額達到8.43億元,廣發中證全指醫藥衛生ETF近一個月資金淨流入也在1億元以上。此外還有易方達中證醫療ETF、富國中證醫藥50ETF、匯添富中證醫藥衛生ETF、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等15只產品在近期獲得資金淨流入。
一位基金市場人士指出,此輪資金異動恰逢醫藥板塊經歷深度調整後的估值窪地區間。醫藥類ETF不僅反映出投資者對醫藥行業估值修復的強烈預期,也透露出機構資金逆勢加倉的戰術調整。
高位進場的基民回本有望?
財聯社記者梳理髮現,超過三分之一的醫藥基金爲2020年以及2021年醫藥板塊風頭正盛時成立,隨後醫藥板塊走弱後,許多基民已深陷其中。一位投向醫藥基金的投資者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仍被套!”
若看上述區間成立的醫藥基金,近三年來產品大部分仍在虧損。如平安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ETF,近三年淨值跌幅高達45.68%,東吳智慧醫療量化策略C跌幅爲43.70%,大摩優悅安和同樣跌超40%。國泰中證醫療ETF、創金合信醫藥消費C、興華創新醫療6個月持有C等共30只產品淨值跌幅均超過30%。
不過,經過今年一季度的醫藥板塊反彈,不少2020年-2021年成立的醫藥基金也在逐漸修復淨值。如上述提到年內淨值增長率爲19.78%的富國醫藥成長30,近三年的淨值跌幅也縮至14.06%,單位淨值爲0.8350元,信澳醫療健康今年以來淨值漲幅爲19.55%,近三年淨值增長率爲7.66%,單位淨值已達0.8859元。
再如工銀健康生活,A類、C類份額近三年跌幅分別達到25.59%、27.34%,而年內淨值漲幅爲17.81%、17.58%,單位淨值爲0.6669元、0.6440元,已緩慢修復淨值。同泰大健康主題A、C則離“回本”還有很長一段路,近三年淨值下跌均超30%,年內淨值漲幅超14%,但目前仍是一隻“四毛基”。
“雖然還沒回本,但看着基金在漲,心裡也好受一些。”上述受訪基民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市場人士指出,近期醫藥板塊的估值修復及板塊回暖,但多數醫藥基金投資者仍處於浮虧狀態。對於醫藥基金的投資者而言,“時間換空間”仍是當前的主要策略,但這也意味着需要承受較長的市場波動週期。同時,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也需要反思投資策略,避免過度押注單一行業,以減少基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