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麻了!開年逾九成港股基金實現正收益,止盈還是持有?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龐華瑋 廣州報道
2025年開年以來,港股的表現十分出色。
2月24日,恆生指數盤中創出三年新高23688.45點,收盤時年內已上漲16.36%,領漲全球重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更是大漲29.57%,目前恆生科技指數PE-TTM爲24.66倍,處於歷史由低到高29.41%分位點。
相應地,不少佈局港股的基金產品業績“起飛”。根據2024年四季報的相關數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將港股投資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超過50%的基金定義爲港股基金,共篩選出247只(A/C份額合併計算,下同),其中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大約各佔一半。Wind數據顯示,247只港股基金中,年內逾九成實現正收益,其中逾一成收益已超30%。
此時,一邊是港股短期內超買的投資者,另一邊是一部分“越漲越賣”的投資者。投資者們的關注點逐漸集中,港股還能繼續漲嗎?港股基金要不要止盈?
港股基金大漲
截至2月24日收盤,恆生指數年內上漲16.36%;恆生科技更是一騎絕塵,大漲29.57%,不少佈局港股的基金業績也水漲船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247只港股基金年內收益中,有237只實現正收益,佔比約95.95%;另有10只爲負收益,佔比約4.05%。
具體來看,27只港股基金年內收益超30%,44只在20%~30%之間,93只在10%~20%之間,73只在0%~10%之間,10只爲負收益。
年內表現最好的是港股科技30ETF(513160.OF),上漲36.68%,有7只港股科技ETF年內收益超過35%。事實上,年內業績優異的港股基金大多重倉科技、互聯網。
博時基金境外投資部基金經理趙憲成認爲,港股這波反彈有四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啓動時估值低。Wind數據顯示,港股的估值啓動時(1月13日)PB爲0.93倍,PE-TTM爲8.6倍,PE估值水平已經接近了2024年9月啓動時的水平(PE-TTM爲8.42倍)。
二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並未如全球市場擔憂般在上任初期即實施過激的關稅政策。此前港股的下跌在於市場擔憂特朗普政府會大幅增加關稅,而1月20日之後,形勢逐漸明朗,全球市場預期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或爲緩慢地階梯式實施。
三是以恆生科技爲代表的企業業績呈現較爲平順地上修,增強了使投資者的信心。
四是DeepSeek的出現使資金開始重新認識中國的AI行業,由於互聯網巨頭們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和泛AI概念的小米、比亞迪,以及一些軟件公司如金山、金蝶等都屬於此方向,因而帶來風險偏好的快速上行。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DeepSeek橫空出世,市場對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特別是以科技龍頭爲代表的恆生科技指數,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
對於港股資金流向,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外資年內流入的主力以交易和被動資金爲主,總體來看,被動資金(ETF)流入加速,而主動資金仍在流出。
與此同時,南向資金流入港股的規模處於歷史高位,成爲推動港股上漲的主力軍。截至2月21日,南向資金年內累計流入港股2034.03億港元。
兩難分歧
2月24日,盤中恆生指數一度創出三年新高23688.45點,不過當天收盤時指數收跌0.58%。
事實上,當下投資人陷入分歧中。一方面,年內港股超買了,造成短期漲幅較大,部分投資人堅定看好港股科技股。另一方面,隨着港股大漲,一部分投資人看空兌現收益,出現“越漲越賣”現象。
談及當前港股所處的階段和位置,趙憲成認爲,短線來看,恆生指數是超買。2025年2月13日的高點估值比2024年5月份的高點估值要更高一些,原因是隨着美國通脹的上行,美債收益率的預期上行變化較大。例如,2024年“十一”期間,當時的2025年美債利率預期是3.7%,而目前最新的美債利率預期在4.2%。
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指出,在港股市場流動性環境不斷改善的背景下,疊加港股的估值優勢、政策利好以及宏觀經濟形勢的改善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港股有望迎來持續上漲行情。但港股短期積累了較大漲幅,可能會進入一段時間的震盪。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可以繼續耐心持有。但短期來看,港股基金已經獲利頗豐,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化進行止盈以鎖定收益。”卜益力說。
部分機構人士堅定看好港股科技股的長期表現。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爲,港股互聯網大廠估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原因是有很多大廠從零售屬性逐步轉向科技屬性,因而估值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港股科技、互聯網板塊後續還會持續表現良好。
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表示,恆生科技指數已創近三年新高,短期可能面臨調整和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但中長期仍具備上漲潛力。截至2月24日,恆生科技指數PE-TTM爲24.66倍,處於歷史由低到高29.41%分位點,估值合理偏低,對比納斯達克指數PE-TTM的43.24倍,也有較大的距離。中國科技板塊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有望從估值擡升階段步入盈利兌現階段。
也有機構開始迴避漲得較多的科技股,轉向價值窪地等待機會。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認爲,近期港股尤其是以互聯網爲主的港股科技股漲得比較多,短期風險在增加,因而未來更看好消費和醫藥等價值窪地。
不過,也有謹慎投資者在觀望。一位港股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港股特別是港股科技股的大漲,是短期外資空頭因爲DeepSeek開源驅動雲服務或本地部署等需求而回補空頭導致,疊加南向資金有所增持,故而形成短期漲幅。本輪港股上漲是AI及雲產業鏈邏輯,由於沒有明確的Beta及Alpha支撐,故而本輪港股行情有可能類似2024年5月和9月行情,可持續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