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牆 流量“下鄉”

在追求“流量”經濟的當下,大家奇思妙想,各有絕招。在延津縣僧固鄉東史固村,“復興號”與“和諧號”彩繪在百米圍牆上“飛馳”,同樣引來了一波波關注。

就在兩個月前,村裡規劃了一條觀賞河,但河對岸的雜草讓村黨支部書記李民夫犯了難。一道單薄的擋牆不僅平庸,更遮不住瘋長的草類。有人靈光一閃:“世界各國都羨慕咱中國高鐵,不如把它們畫上牆!”短短月餘,150米長的“高鐵長廊”便震撼亮相,南側“和諧號”舒展如靜水,北側“復興號”動感似疾風。這抹靈動的色彩成了村莊的“流量密碼”,入夜後燈光映照下,年輕人紛紛驅車來村裡“悠”,只爲與這獨特風景合影留念。

牆繪的活力,根植於村莊實打實的底氣。東史固村握緊土地流轉這把“金鑰匙”——2100畝土地中80%變爲高標準農田。柏油路直抵田埂,硬化河道如玉帶環繞。一季一畝地農戶穩收1200元流轉費,若在農場務工,每日還能再添80元收入。村裡引進的製衣廠讓百餘名村民在家門口踩着縫紉機,月均收入4000元;自建吹瓶廠又爲50餘人鋪就了就業路。更令村民驕傲的是村西頭的小麥育種基地,每年麥收時節,山東、安徽客商循麥香而來,千餘人觀摩團將田埂踏成了“星光大道”。

如今,走在村裡,風景煥然一新。新鋪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垂柳依依拂人肩頭,吸引騎行隊伍流連駐足。這裡還是烏巢故址所在,三國故事在坊間流傳。去年新修的際會亭中老人悠然納涼,“火燒烏巢”的壁畫引得遊客駐足。污水管網通至家家門前,300多盞路燈點亮街巷,醫療室、文化廣場一應俱全。“黑了燈亮晃晃的,比城裡還得勁!晚飯後孩童們騎車兜風,老人笑談着打麻將的日常,燈光映照下的村莊比城市更顯溫馨從容。”7月8日,74歲的申法英老人對記者誇讚村裡的變化。

下個月村史館也將開工,李民夫期待東史固的新老故事都能在此講述。

村民焦鳳枝對村莊的變化深有感觸:“這日子過得就像牆上的高鐵——往前跑,有奔頭!”牆繪上的列車雖然只是意象,但耳濡目染之下,一個村莊的夢想已然有了清晰的軌道與方向。

新鄉日報全媒體記者 翟京元 通訊員 趙平豔 楊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