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 綠委贊:安倍路線再確認、親臺路線崛起

▲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第29任總裁。(圖/路透)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日本自民黨4日選出新任黨魁,由高市早苗高票當選,成爲自民黨史上首位女性總裁,有望成爲下任日本首相。對此,民進黨立委郭國文今(5日),高市早苗當選就是安倍路線的再確認,親臺路線會崛起。綠委王定宇則分析,高市早苗能得到黨員跟議員票雙雙支持,代表安倍路線在當下日本得到主流民意支持。不過,綠委陳冠廷也提醒,臺灣也必須務實認知高市早苗政權面臨內外挑戰,包括黨內對中看法分歧、財政永續性以及地緣政治等。

綠委郭國文今(5日)表示,高市早苗的當選基本上就是安倍路線的再確認,親臺路線會崛起,親臺路線崛起後兩國關係當然會跟以前一樣友好,甚至更好,但臺日關係除了友好外,更需要密切合作,哪些具體更加密切合作,相信是高市早苗未來主政後令人期待的地方。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圖/立委郭國文國會辦公室提供)

▼郭國文與高市早苗合影。(圖/翻攝自Facebook/郭國文)

綠委王定宇也分析,大家都知道高市早苗的友臺,勝出有幾個重大意義。高市早苗高舉安倍路線旗幟,能得到黨員跟議員票雙雙支持,代表安倍路線在當下日本得到主流民意支持。「大家要知道,投下這些票的人背後都有民意基礎、監督,他們會投給誰其實相當程度反映當下日本民意」。

王定宇指出,高市早苗長期主張經濟安全、第一島鏈區域安全合作、強化對國防投資,主張親近美國,重視日美合作,以及主張「臺灣有事日本有事」是一樣意義的安倍路線,另也對中國一再提出注意跟警覺。

王定宇認爲,高市早苗的當選勝出,除了顯示日本主流民意對中國的疑慮,以及對臺灣的重視、美日同盟強調以外,相信在未來高市早苗施政路線,第一島鏈合作一定會大大提升,特別臺日之間在國防產業、情報交換、區域安全合作,是可以有所期待的。恭喜高市早苗在總裁勝選勝出,也期待她能當選日本第一任女性首相。

王定宇提到,尊重日本內政,但在當今世界經濟局勢具挑戰性情況下,高市早苗也會有相當多艱難任務要克服,「我們願意以身爲好朋友身分,臺日互相合作幫忙」,也期待日本能在高市早苗領導下成爲亞洲穩定力量。

▲王定宇與高市早苗合影。(圖/翻攝自Facebook/王定宇)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圖/立委王定宇國會辦公室提供)

綠委陳冠廷4日則指出,從臺灣角度觀察,這項發展爲臺日關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契機。高市早苗勝選反映了日本社會對區域安全情勢的深刻憂慮,在中國軍事擴張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日本選民和政治菁英達成了空前的共識,選擇了立場鮮明的高市早苗,代表日本正從過去戰略模糊,轉向更爲清晰的國家意志表達。

陳冠廷認爲,安倍晉三提出的「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理念,在高市早苗領導下極可能從個人倡議提升爲國家政策的指導原則,意味臺海和平穩定已被日本視爲攸關其國家存續的核心利益,此種定位在戰後日本外交史上前所未見。

陳冠廷表示,同時,高市內閣政策取向顯示,日本正在揚棄傳統的「政經分離」原則。過去日本企業界長期主張將經濟利益與政治考量切割,但在高市早苗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下,經濟議題已被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從日本經團連積極推動供應鏈去風險化,到政府強化《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的執行力度,都顯示「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將成爲新政權的核心理念,這爲臺日深化經濟合作提供了堅實的戰略基礎。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圖/立委陳冠廷辦公室提供)

在具體的臺日關係發展上,陳冠廷認爲,雙方應把握此一歷史性機遇,從過去善意夥伴關係,提升爲具有實質內涵的戰略伙伴關係。在安全合作層面,雖然日本憲法對軍事合作仍有諸多限制,但雙方可以優先深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例如建立常態化的海巡聯繫機制、強化網路安全合作、建構情報交換平臺等,這些都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可行且迫切需要的合作項目。面對灰色地帶的威脅,臺日之間需要更緊密的協調與資訊共享。

在經濟合作方面,陳冠廷表示,臺灣半導體產業優勢與日本經濟安全戰略可以形成完美互補。雙方應將合作提升到戰略層次,不僅是單純的產業合作,而是共同建構民主陣營的科技韌性與供應鏈安全。臺積電在熊本設廠只是開端,未來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先進材料等關鍵技術領域,臺日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這種合作不僅能創造經濟效益,更能強化雙方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陳冠廷與高市早苗合照。(圖/立委陳冠廷國會辦公室提供)

不過,陳冠廷提醒,臺灣也必須務實認知高市早苗政權面臨內外挑戰。在黨內,高市早苗雖然勝選,但自民黨內部對於對中政策看法仍有分歧,特別是部分議員仍希望維持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在財政方面,日本國防預算的增加高度依賴公債發行,財政永續性是一大隱憂。在地緣政治上,沖繩美軍基地問題、日韓關係、日中經貿依存度等議題,都將制約高市政權的外交空間。

因此,陳冠廷認爲,臺灣在推動臺日關係深化時,必須展現高度的戰略智慧與外交靈活性,應深入理解日本國內的政治生態與法律限制,避免提出超越日方能力範圍的期待。同時,也應該主動協助日本國內支持臺日關係的聲音,透過民間交流、學術對話、媒體互動等多元管道,增進日本社會對臺灣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