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黨總裁出爐! 高市早苗的當選與臺日關係的黃金時期

▲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第29任總裁。(圖/路透)

●王宏仁/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會長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揭曉,高市早苗以些微差距擊敗小泉進次郎,成爲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黨魁,也幾乎確定將出任日本新任首相。這場選舉,不僅改寫日本政治史,更有可能開啓臺日關係的黃金時期。這樣的契機,固然與高市早苗長期堅定的親臺立場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臺灣政府早已在結構性變化中佈局得當,特別是林佳龍部長上任以來推動的「總合外交」戰略,使臺日互動在這一刻達到歷史性的高點。

勝選背後的政治因素

選前的普遍預測幾乎一致認爲,小泉進次郎與高市早苗將進入第二輪對決,而在以國會議員票爲主的決選中,小泉的勝算應高於高市。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人意表。這個翻盤,卻揭示出當前日本政治氣氛的深層變化。

首先,小泉進次郎雖有年輕與改革的形象,但被認爲缺乏行政經驗,且選前爆出團隊涉嫌操縱輿論的醜聞,使其誠信受到質疑。

其次,自民黨內部的保守派力量近年明顯回潮。面對中俄挑釁與美日同盟再定義的挑戰,黨內基層與中生代議員普遍渴望一位能展現魄力與明確價值定位的領袖。高市早苗以強烈的國家安全觀、對中強硬的立場,以及對日美同盟的堅持,正好滿足這一心理需求。

外界若僅以性別形象來理解高市,恐怕忽略了她政治性格的核心:她欽佩柴契爾夫人、推崇「強勢政府」理念,主張在國防、科技與經濟政策上皆須重塑日本主體性。這樣的保守強硬,不僅是黨內迴歸的結果,也爲她日後的對臺政策奠定了基調。

林佳龍部長的超前部署

高市早苗的當選,對臺灣而言確實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臺灣方面並非被動迎接這一變化,而是早已進行了長期、細緻的外交佈局。林佳龍部長上任以來提出的「總合外交」概念,正是這場外交成果的基礎。

林部長上臺後所提出的「總合外交」不僅是標語,而是一種整合性的戰略思維。它強調三個支柱:價值連結、同盟互信、經濟共創。林部長主張透過跨部門合作、結合企業資源與民間力量,讓外交不再侷限於官方的政治層面,而能在半導體、AI、智慧醫療、數位治理、永續觀光等領域,建構多層次的國際合作網絡。

這樣的超前部署,在臺日關係上已有具體成果。今年七月底,林佳龍部長突破臺日斷交後長達53年的禁忌,成功以外交部長身分訪問東京都,並前往大阪參與世博相關活動。

訪日時,他與多位重量級自民黨議員會面,其中就包括高市早苗。兩人會晤時的合照,後來由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公開發布,象徵臺日關係進入新階段。

這次訪問不僅是外交儀式,更是一場戰略性的佈局。林佳龍部長深知,日本政壇的親臺勢力正面臨新一波重整,他選擇在自民黨內部選舉前的時間點,鞏固與高市派及黨內保守主流之間的連結。

事後證明,這不僅提升了臺灣在自民黨內的能見度,也讓臺日關係在政權轉換後無縫銜接。高市當選後,林部長第一時間代表臺灣致賀,展現了高度戰略敏感度與外交即時迴應能力。

國際因素的推波助瀾

臺日關係之所以可能進入「黃金期」,並非偶然,還要有國際政治結構改變的配合,才能水到渠成。新冠疫情與烏俄戰爭打亂全球供應鏈,讓各國紛紛重新思考對中國的依賴。

中國軍機頻繁侵擾日本防空識別區、中俄艦隊在日本海聯合巡航、以及中國海警船在釣魚臺周邊的強硬行動,都使日本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感達到新高。

在這樣的區域氛圍下,臺灣以其民主制度、科技實力與供應鏈韌性,成爲日本以及其他民主國家最可信賴的夥伴。高市早苗早在今年4月訪臺時,就與賴清德總統會談,明確表示臺日兩國同爲海島國家,應共同面對能源與糧食安全挑戰,並在AI、半導體、量子科技與軍民兩用產業上深化合作。她更提出,應結合美國、澳洲、菲律賓及歐洲等民主夥伴,建立保障共同安全的韌性網絡。

這一構想,也正與臺灣政府目前推動的跨域外交及區域鏈結策略互爲呼應。事實上,林佳龍部長近月頻繁訪問菲律賓、東歐、美國等地,正是在實踐這一以臺灣爲節點、強化多邊夥伴網絡的戰略思路。

如今高市的當選,使得日臺合作從理念轉向政策實現,形成戰略上的正面回饋。

臺日關係  雙重契機期

臺日關係正在進入一個難得的「雙重契機期」:一方面,日本內部迎來最友臺、最堅定民主價值觀的首相;另一方面,臺灣外交體系在過去將近一年半中已完成制度化與政策化的預備工程。這已經替臺日關係的黃金期提供再好不過的機會。

未來幾年,臺日雙方能否把政治善意轉化爲制度化合作、把戰略共識轉化爲政策行動,將決定這段歷史契機能否延續。但無論如何,筆者認爲,從這一刻起,臺日關係已邁入戰後七十多年來最具信任與合作潛力的時代。

▼賴清德祝賀高市早苗當選。(圖/民進黨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