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聚焦“有錢的老年人”,腦機接口、基因藥物是中國高端自費醫療的未來

隨着“銀髮經濟”崛起,高淨值老齡羣體有望成增長引擎。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高盛近日發佈研報稱,中國50歲以上、淨資產超過300萬元羣體的醫療支出將成爲推動國內高端醫療市場增長的關鍵力量。

高盛認爲,該羣體雖然僅佔50歲以上人口的3%,但貢獻了5%的醫療支出。到2035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升至5%的人口占比和13%的支出貢獻。

報告進一步預計,這一羣體的醫療支出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2210億元增長至2035年的963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4.3%,遠超整體老年羣體(5.3%)和全年齡段(4.7%)的支出增速。

報告稱,隨着國家醫保預算收緊,自費醫療支出的作用日益突出,預計到2035年自費支付比例將從65%提升至86%。

這意味着,那些提供不受醫保報銷限制或集採影響的高端、可選性醫療服務和產品的公司,將迎來結構性增長機遇。報告強調,包括腦機接口、基因藥物和康復機器人技術等在內的前沿科技,有望在未來重塑醫療健康行業。

高淨值老年羣體:一個被忽視的高速增長引擎

報告指出,市場近期過多關注宏觀不確定性,但忽視了一個關鍵的人口結構趨勢——年齡在50歲以上、淨資產超過300萬的羣體。

高盛稱,這一羣體作爲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受益者,已積累了雄厚的財富。

報告援引央行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該羣體擁有的淨資產約爲城鎮人口平均水平的兩倍。諾亞財富等財富管理公司超過60%的客戶年齡在50-60歲之間,也印證了這一羣體的消費實力。

高盛預計,該羣體規模將從2024年的1500萬人增長至2035年的2900萬人,人均年醫療支出將從1.5萬元增至3.4萬元。

隨着這一羣體規模的擴大,報告預計該羣體的醫療健康總支出將從2024年的2210億元增長至2035年的9630億元。儘管2024年該羣體僅佔50歲以上人口的3%,但其醫療支出已佔到該年齡段總支出的5%。

報告顯示,到2035年,隨着這一羣體佔50歲以上人口的佔比提升至5%,其醫療支出貢獻將躍升至13%,顯示出極高的消費集中度。

自費市場強勁崛起

長期以來,投資者對中國醫療行業的討論主要圍繞醫保控費和集採帶來的價格壓力。但報告強調,自費(OOP)市場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端藥品和醫療耗材領域。

報告預測,在該高淨值老年羣體中,自費支付的份額將從2024年的65%大幅提升至2035年的86%。這一轉變意味着,依賴醫保報銷的傳統模式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與普通老年羣體相比,該羣體更傾向於選擇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的可選性、高端醫療服務。例如,在白內障手術中,他們更青睞能同時解決老花眼問題的多焦點人工晶體;在疫苗選擇上,也更願意自費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等。

報告顯示,在疾病發病率方面,50歲以上人羣在牙齒缺失、白內障、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因此,報告明確指出,早期篩查、預防性護理(如高端疫苗)、高品質治療(如專業藥品或耗材)、以及治療後的護理與康復服務,將是承接這波消費升級紅利的主要領域。

重點關注擁有高端自費產品敞口的公司

報告認爲,擁有強大高端及自費產品線的公司,將最能從“有錢的老年人”的崛起中獲益。這些公司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長預計將達到13%-21%的年複合增長率,遠高於其他業務板塊(4%-14%)。

針對這幾類常見疾病,高盛在報告中重點關注了六家公司:愛爾眼科、智飛生物、昊海生科、通策醫療、愛博醫療和士卓曼。這些公司提供從疫苗預防到高端治療的全方位醫療服務。

此外,報告還特別提及腦機接口、基因藥物、康復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前景。這些技術雖處於早期階段,但有望爲高端自費醫療市場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腦機接口技術分爲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類。侵入式腦機接口如Neuralink能夠獲取更詳細的大腦信息,適用於脊髓損傷、肢體截肢等醫療需求。高盛預計,隨着植入電極數量每18個月翻番,該技術應用範圍將不斷擴大。

基因醫學方面,隨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和基因測序成本下降,個性化治療將成爲可能。高盛估算全球基因醫學總市場規模達4.8萬億美元。

在康復機器人領域,直覺外科的達芬奇系統在微創手術方面表現突出,而傅里葉等公司的康復機器人通過AI和自適應力控制技術,爲中風和脊髓損傷患者提供運動功能恢復方案。

高盛認爲,雖然這些新興技術從創新到廣泛應用仍需時間,但其在醫療領域的早期應用具有高度緊迫性和邊際效用,爲技術推廣提供了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