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水岸施工遭疑變「水庫、滯洪池」鳥類專家批評破壞綠地
高美館一帶的內惟埤水岸進行棲地環境改善工程,愛鳥人士不滿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破壞殆盡,被硬梆梆的砌石整修工程所取代。圖/取自林昆海臉書
高雄市美術館正進行內惟埤水岸棲地環境改善工程,大範圍去除水岸邊灌叢與綠地緩坡,改以砌石整修護岸引發保育人士撻伐,批評好像在蓋水庫、滯洪池,罔顧生態規畫,讓高雄首善的文化展場的生態園區變得沒有美感。
高市文化局迴應,塊石護岸具較高穩定性,塊石與塊石間之孔隙有利於植物及水中生物之生長;今年4月進行在地生態團體訪談,經生態專家檢核建議後定案施工。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近日去高美館,赫然發現才幾個月沒去高美館竟然面目全非,因爲施工因素,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被破壞殆盡,已經被硬梆梆的砌石整修工程所取代。
「搞成塊石工地,好像在蓋水庫、滯洪池」林昆海質疑,這樣一個工程需要從外地運來多少的塊石,到底增加了多少碳排?無法理解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和景觀效果。
除林昆海質疑工法不當外,也有鳥友反映, 施工之後,少有過境鳥駐足吸引拍鳥一族。此外,水岸鋪設滿滿卵石,不利於溼地緩坡的生態系統自然形成。
高市文化局解釋,內惟埤具有區域滯洪功能,因水岸出現多處掏空,造成土壤流失、塊石崩落及生態棲地面積縮減等問題,爭取中央經費進行內惟埤水岸棲地環境改善工程系。全案採用生態工法,不用水泥固定塊石,靠物理性堆疊來穩固邊坡,原則延用現地既有砌石護岸,再疊加砌塊石穩固岸坡、加種水生植物護坡。
此外,因岸邊砌石修補工程需要,生態池水位由常水位135公分以上調降至約55公分左右,露出常水位以下之既有砌石,且未來水位復原後,將以能呈現自然水岸植物、草地爲主的樣貌,後續也會有美術館所呈設的生態導覽、環境教育、美學自導系統,增強導讀與公民散步的美學步徑感染力。
高美館一帶的內惟埤水岸進行棲地環境改善工程,愛鳥人士不滿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破壞殆盡,被硬梆梆的砌石整修工程所取代。圖/取自林昆海臉書
高美館一帶的內惟埤水岸進行棲地環境改善工程,愛鳥人士不滿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破壞殆盡,被硬梆梆的砌石整修工程所取代。圖/取自林昆海臉書
高美館一帶的內惟埤水岸進行棲地環境改善工程,愛鳥人士不滿水岸邊原有的灌叢與綠地緩坡破壞殆盡,被硬梆梆的砌石整修工程所取代。圖/取自林昆海臉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