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種植過熱 農糧署籲減種轉作

彰化是全臺高麗菜主要產地之一,農糧署發佈警訊種植過熱,憂供過於求。記者簡慧珍/攝影

農業部農糧署上月發佈「大宗蔬菜播種量及供苗預警」資料顯示,指高麗菜自8月下旬起已連續四旬達警戒值,種植面積集中、供苗過量,預估11月起將陸續採收,恐出現供過於求。農糧署發出紅色警訊,呼籲農民分批減種或轉作,分散市場波動風險。

高麗菜是臺灣冬季主要蔬菜,年產量逾42萬噸。每年4月至10月由宜蘭、南投、臺中等高冷地供應,11月至翌年3月則由雲林、彰化、嘉義、臺南等地接續。但近年秋季氣候偏暖,高冷地採收期延後、與平地產期重疊,造成產銷失衡風險升高。

農糧署指出,7月豪雨過後天氣穩定,平地與山區農民陸續復耕,使供苗量大增。爲避免「菜金菜土」循環重演,署方透過產銷資訊系統即時示警,並請各地農會及產銷班加強宣導,協助分散播種期、穩定市場供應。

彰化縣爲全臺平地高麗菜重要產區之一,農糧署一邊發警訊,但地方種植仍有過熱跡象。縣府農業處指出,7、8月豪雨後不少農地復耕,加上部分二期稻田轉作蔬菜,高麗菜種植面積明顯增加,縣府已要求各地產銷班配合宣導。

彰化農民洪鈿豐表示,去年兩場颱風未重創產區,高麗菜價格一路高檔,今年又因豪雨菜價上漲,帶動信心回升。但中秋後平地氣溫達攝氏30度,「再搶種也不一定有利」,目前天氣轉涼,平原高麗菜逐漸採收上市。

有機農業學者、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指出,高麗菜超種幾乎年年重演,根源在於農民「賭一把」心態,價格好時搶種、慘賠時又仰賴補助,惡性循環。他建議,政府建立穩定外銷與加工市場,特別是中秋至翌年春季,東北亞各國蔬菜減產,臺灣若能趁勢出口或發展冷凍、脫水等加工產品,比依賴補貼或保險更能保障收益。

彰化各地農會近年嘗試以加工產品分散風險,例如溪湖果菜市場將白花椰製成「花椰菜乾」,埔鹽、永樂社區推出水果與黃金泡菜,期望拓展內外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