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怎麼買?網推美債、防禦股與避險工具:先定好規則再進場

網友討論高點如何佈局。中央社

臺股2日終場收在23,965點,下跌42點,跌幅0.17%。一名投資新手在PTT發文表示,自己未經歷過2008與2022空頭循環,想請教「若遇到大空頭,該改買哪些資產?」提問引來熱烈回覆。多數網友建議先建立資產配置與風險承受度,再選工具;也有人直言「既然認爲在高點,邏輯上應該佈局避險或做空」,強調策略與紀律比單一標的更重要。

就原PO的疑慮,PTT版友歸納兩個核心:其一,「時間點」不可控;其二,「工具選擇」需配合個人目標。多數留言主張不要只問「買什麼」,而要先決定現金部位、進出SOP與再平衡門檻,否則高點與空頭都會被情緒牽着走。

實務派給出幾條路線:一是固定收益與現金等級資產,如美國公債、投資級債,作爲景氣下行時的緩衝;二是防禦型類股或高現金流題材(如電信、公用事業等),波動相對溫和;三是避險工具──指數反向ETF、指數期權(買Put)、大盤空單等,用來對衝整體部位;四是抗通膨或避險資產如黃金;五是「投資自己」與學習,先把規則寫成白紙黑字再上場。

也有網友提醒「看空不一定要滿倉做空」:若沒有衍生性商品經驗,寧可提高現金比重、拉長觀察期,或採「定期定額+大跌分級加碼」的機制性做法;另有意見指出「市場一致喊高點時,未必真在高點」,與其預測,不如用再平衡把風險維持在能睡得着的水位。

綜合留言,社羣共識傾向於:在高點或空頭情境,先設計可執行的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框架,再選擇符合風險承受度的工具(債券、防禦股、黃金、反向或期權),並預先規劃「何時加碼/何時減碼」的條件。對新手而言,比起神奇標的,能貫徹的規則與紀律,纔是穿越循環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