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空轉人生…終結低效苦勞的不瞎忙 心理學家:不懂選擇行事曆只會超載
示意圖/ingimage
大多數人管理時間的主要失敗點在於,他們的注意力被錯誤的事物驅使。我把事情分爲「輸入」和「輸出」兩類,用來描述以任務、訊息和期望的形式出現在你面前的東西,我會使用「輸入」來形容,包括電子郵件、會議邀約和委託任務。
另一方面,「輸出」是指你實際進行的事。許多人都發現,輸出是由輸入驅動。不妨想一想,你每天的工作有多少是由輸入驅動?回覆電子郵件是因爲有人發過來,參加會議是因爲有人邀請,加入某個專案是因爲有人要求。我一次又一次聽到客戶從外部角度描述他們的行動(或忙碌)的原因。他們的輸出主要是爲了嘗試解決所有輸入。這是錯誤的做法,原因有三:
本文出自《終結低效苦勞的不瞎忙》
毫無疑問,我們不該忽視所有外部因素驅動的需求;我只是建議要取得平衡,活動的出發點和主要驅動力應該來自內部,所以不妨自問:「我想要實現什麼目標?」
前述曾提到,我們不該因爲無法面面俱到而受到責備。但是, 如果放任輸出受外部因素驅動,就應該責備自己。當結束一天工作,重要的事沒做時,感到內疚是對的。對於堅持並主動關注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輸出),應該覺得責無旁貸。
至於輸入,它是這個世界向我們拋來的無盡要求和訊息,應該在自己安排的特定時間裡再去迴應即可。但是,若你想獲得精通所帶來的駕馭感,就要記住這一點:「行程由你來排定,不是由他人。」
弄假成真,行動久了就會相信
大多數人都認爲,改變行爲的最佳方式是先學習新知識來改變信念和意圖,接着才能着手改變行爲。然而,很多情況恰恰相反,改變信念的最好方法,其實是先改變行爲。
若發現自己常常被太多活動、時間和注意力「輸入」,而不是由「輸出」掌控,那麼能採取什麼方法來應對?無論我的論證多麼令人信服,都不太可能動搖你那些根深蒂固、經年累月形成並持續強化的信念或恐懼。
社會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它可以助人解決這個問題。人總是渴望行爲與信念能保持一致,如果長期不能如願,認知失調就會促使人們改變信念,使它與行爲達到一致,從而確保這些行爲能夠長期持續。
想像一下,你打算買車,必須在福特(Ford)的F系列(F-Series)和雪佛蘭(Chevrolet)的索羅德(Silverado)之間做出選擇。你仔細權衡二者的優缺點,最後依然認爲這兩品牌的輕型貨車都適合你。
儘管你沒有明確偏好,但還是選擇其中一款。接下來幾個月裡,你每天都會開新買的索羅德,這種行爲告訴大腦,自己必須對雪佛蘭有強烈偏好,於是大腦做出反應,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很難想像自己曾經考慮過福特!
基於此邏輯,若想要持續改變行爲,或許不該從改變信念着手,反而應該從改變行爲開始!我們乾脆開始「假裝」已經擁有渴望的信念。如果「假裝」日常活動不應該由輸入來驅動,你會怎麼做?
如果接受「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對事業和幸福只會造成反效果」的觀點,自己又會做出哪些不同的選擇?當我對客戶提出這些問題,往往得到常見(也是顯而易見)的回答,例如:
而你呢?你的回答是什麼?
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想法多有獨創性,而是確立自己的行爲足夠簡單明並且要能反覆進行。這件事的重要性可能不會馬上顯現,但透過這樣的投入,你正在慢慢重新訓練優先排序系統,讓它不再被輸入掌控。
(本文出自《終結低效苦勞的不瞎忙》作者:託尼.克拉比 譯者:蔡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