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西方歷史失憶症如何助長對華誤解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8月2日文章,原題:歷史失憶症如何加劇中美衝突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與德國不同,日本從未充分誠實地正視其戰爭歷史,尤其是在對華侵略這個問題上。不幸的是,這一事實已被(西方)遺忘。令人震驚的是,據說美國防長赫格塞思在首次訪問日本時宣稱:“我們有着相同的武士精神,這定義了兩國軍隊。日本是我們遏制中國軍事侵略不可或缺的夥伴。”
1839年至1945年,中國屢遭列強入侵、欺凌和佔領。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署不平等條約。隨後,法俄德日紛紛效仿。外國勢力在華設立租界。他們(主要是西方人)自認在種族和文化上優於中國人,對中國人表現出輕視態度。鑑於這段(屈辱)歷史,難怪中國人民決心不再受欺凌。這種決心被有些人誤認爲是“侵略性”。但對北京來說,這是防禦性的。瞭解中國的敏感性至關重要,這樣才能避免愚蠢地陷入一場無人希望發生的戰爭。
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在這樣的歷史討論中常被提及。但將中國描述爲“崛起”的大國是錯的,中國是正在“迴歸”的大國。若不瞭解這點,只會加劇誤解。
美國對中國的迴應是威懾和團結盟友的戰略:通過“奧庫斯”與澳英結盟;與菲日加強防務合作;拉印度加入“四邊安全機制”;現在則與日韓合作,名義上是對抗朝鮮,實際上卻形成抗衡中國的集團。美國官員甚至詢問日澳,若與中國發生衝突,他們將採取何種立場?這似乎表明(西方)一些人渴望在中國變得過於強大前,迅速發動一場戰爭來消除這一“威脅”。
當那些曾經的侵略者既不承認也不反省過去的罪行、反而加緊備戰之時,這種行爲只會加劇中國人民對歷史重演的擔憂。
中美關係中“行動、反應和過度反應”的惡性循環必須被打破。第一步是英語媒體停止對中國脫離歷史背景的片面描述。明智的準則是:傾聽對方意見。在英語圈裡,細緻入微的聲音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媒體不斷放大尖銳言論的情況下。其次,必須教育(西方)政客和官員保持克制和判斷力。太多人不瞭解歷史,只能從遠處透過模糊的玻璃看到模糊的影子。當然,不可能叫醒裝睡的人。但只要爲了維護亞洲和平,就必須做出努力。還有,必須進行真正的對話——而不是那些裝腔作勢、只爲國內聽衆發聲的(西方)政客的咆哮。對那些願意汲取歷史教訓的人來說,歷史是值得借鑑的。(作者是新加坡前總檢察長溫長明,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