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擴大對華交流有助消除西方偏見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道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8月4日刊發題爲《中國猜謎遊戲》的文章,作者是該論壇編輯部。文章摘編如下:

全球對中國意圖的不確定,最好的體現莫過於這樣一個現象:儘管中國已成爲其所在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並有可能成爲全球層面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但人們依然十分積極、甚至有些狂熱地試圖解答同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想在世界上得到什麼,又想爲世界帶來什麼?

圍繞中國實際大戰略的猜測助長了西方鷹派的偏見,他們把中國每一個舉動都視爲中國尋求地區乃至全球霸權動向的一部分。

中國知名國際關係學者賈慶國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方許多人,尤其是美國人,對中國崛起對世界影響的最大擔憂不僅不準確,而且可能危及中美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如果從中國內部來看,”他寫道,“所謂的‘中國威脅’與中國的實際意圖或行爲幾乎沒有關係。相反,它反映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看法、焦慮和政治考慮。”

賈慶國認爲,對於西方人來說,“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一種戰略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體現在一種威脅敘事中。然而,將中國定義爲一個預先確定的對手,可能會讓複雜但可控的關係發展成徹底的對抗。

這種觀點反映了中國學者普遍持有的一種看法:中國被描述成一個修正主義破壞者,而事實上,中國尊重國際體系的基本原則,同時努力將其塑造成更符合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發展抱負的形式。

賈慶國認爲,“需要採取務實的、建立信任的措施來促進相互理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應該通過擴大外交渠道、促進教育和文化交流、深化經濟夥伴關係來作出迴應”。

然而,在像美國這樣的關鍵國家,理解的基礎正受到侵蝕。中國研究是衆多因公共激勵、資金和人員減少而面臨壓力的學術領域之一。無論是通過智庫、文化機構還是專業網絡,雙方的非正式對話渠道已經萎縮。

除非這些趨勢得到扭轉,否則中美兩國的政策辯論都可能淪爲迴音室,更多地受到可疑前提下的演繹推理的驅動,而不是基於對影響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政治、社會和經濟因素的細緻入微的理解。

在特朗普政府治下,美國高等教育領域暫時仍將是一個重災區。但其他西方政府,尤其是澳大利亞,沒有理由不在中國研究和交流方面重新投入。

更多學術交流只是更廣泛地重振專家和民間社會對話的一個因素,但它將特別有用。

如果西方政府要對中國的崛起作出切實有效的迴應,抓住機會進行建設性接觸與合作,同時對衝中國日益上升的戰略影響力所帶來的安全風險,那麼就必須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的觀點,包括歷史觀、意識形態和制度觀。這是不可缺少的努力。(編譯/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