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抗戰題材影片提醒民衆銘記歷史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3日刊登題爲《爲何南京大屠殺仍是極具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夏天,《南京照相館》和《731》兩部中國電影引發了公衆的強烈反響。這兩部影片聚焦二戰期間亞洲戰場上最黑暗的時刻,再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以及日本731部隊在中國東北對平民實施生物實驗的暴行。
文章稱,這兩部電影引發了一波反思浪潮,尤其是在年輕觀衆羣體中。那段創傷歷史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國的民族認同與外交政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這場始於1931年的戰爭造成超過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
文章表示,對許多中國人而言,這不僅是歷史上的悲慘一頁,更是一道道義傷痕。日本政府既未予以真正承認,也未有贖罪的表現。
日本高級政客持續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日本官方關於戰爭的道歉通常是含糊的,並且很快會被修正主義言論所侵蝕。對於中國民衆來說,真誠悔罪的缺失不僅在外交上令人不快,而且讓人覺得這是對真相的背叛。
正因如此,南京大屠殺才始終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符號。它所關乎的不僅是過去的傷痛,更是歷史的正義。它意味着銘記曾經發生的一切,以防悲劇重演。
文章稱,在中國文化中,歷史並非靜止的記錄,而是鮮活的指南針,對民族尊嚴與維護和平至關重要。“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這一理念由來已久,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即過去的苦難須成爲警示後人的教訓。
抗日戰爭給中國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但也催生了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中國。1945年的勝利結束了中國飽受殖民和侵略的“百年屈辱”。它重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使命感與凝聚力,也爲一個決心不再任人宰割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正因如此,中國纔會隆重地紀念這場勝利。紀念碑、博物館、學校,以及如今的電影院,都承載着同一個使命:讓年輕一代明白和平與民族尊嚴的價值。
文章表示,在世界面臨新的衝突和危機時,中國過去的經歷告訴我們:和平並非必然,它需要爭取和守護。像《南京照相館》這樣的電影,便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它們提醒年輕人歷史的重要性,它們教育、警醒和哀悼,並提出一些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尖銳問題,尤其是對那些仍拒絕正視過去罪行的人。
和平始於銘記,而銘記始於真相。(編譯/楊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