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獨特優勢助中國頂住美國壓力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5日刊登題爲《得益於人才、供應鏈和組織,中國在與美國的技術競爭中頂住壓力》的文章,作者是周昕。文章編譯如下: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與國內頂尖民營企業家舉行座談會時表達了對民營經濟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就的信心。

中國國家領導人和國家技術領軍企業共同的信心,甚至必勝信念,是基於近年來該行業發展的事實。中國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成功克服了美國阻礙其技術進步的企圖。過去幾個月,總部位於杭州的深度求索公司推出了兩款低成本、高性能的人工智能模型,進一步推動了這種樂觀情緒。

儘管對科技競爭加劇的擔憂仍然存在——白宮上週末發佈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向中國發出了新的警告——但這些擔憂主要是針對特定行業和暫時性的影響,而不是中國科技生態系統的系統性失敗。

華盛頓限制中國獲取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特定美國技術的所謂“小院高牆”政策基本上失敗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限制措施促進了中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共同努力,以解決瓶頸問題,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這同時也增強了中國對自己的人才、供應鏈和組織能力的信心。

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深厚人才儲備是一大優勢。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中國擁有超過61萬名在學博士生和327萬名在學碩士生,這是有助於取得突破性科技成果的強大智力來源。

另一個優勢是中國龐大的工業和製造體系。它爲中國把研究成果轉化爲適銷對路的產品提供了基礎。而這些產品也能爲研究工作提供反饋。

如果以製造業附加值來衡量,中國擁有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超過排在其後的四個製造業大國——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的附加值總和。對中國來說,它的製造能力是一個值得押注的明顯戰略優勢。

最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發揮了作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在發展國家關鍵部門方面基本上同心協力。

國家力量和民營企業家的結合幫助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騰飛,中國正在採用同樣戰略推動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將繼續保持其優勢,以贏得一場可能塑造未來全球科技格局的技術競爭。(編譯/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