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融資持續火熱 “科技+消費”成爲主力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今年,港股融資市場極爲火熱。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股權融資規模已逼近3000億港元,達到2879.82億港元,同比大增350.56%。

總體來看,今年港股市場無論是IPO還是再融資規模都呈爆發式增長,尤其是IPO表現更爲搶眼。港股上半年共完成42宗IPO,合計集資額超過107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多約22%,暫列全球第一。

融資規模持續創新高

在2023年和2024年,港股市場無論是IPO還是再融資都較爲疲軟,IPO方面這兩年分別融資463.34億港元和881.47億港元,均不超過千億港元;再融資方面,主要以配售爲主,這兩年分別融資661.61億港元和545.99億港元,同樣不超過千億港元。

但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港股市場在多項重磅政策帶動下再次活躍,而在2025年上半年,整個市場更是不斷復甦。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股權融資規模已達到2879.82億港元,遠高於2023年和2024年全年的1424.39億港元和1756.60億港元,甚至也已經高於2022年全年的2809.46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場在短短半年時間能達到如此成績,不僅僅是IPO規模快速爆發,再融資方面,尤其是配售發行增幅極爲迅猛,2025年以來的規模已達到1569.85億港元,甚至高於2023年和2024年之和1206億港元。按此計算,2025年全年的配售發行規模甚至有可能超過2022年—2024年的三年之和。

龍頭企業帶動規模攀升

從目前港股IPO和再融資的具體數據來看,帶動今年港股股權融資規模攀升的重要原因是多個龍頭企業的融資項目。

IPO項目方面,在前10大募資項目中,有3家公司的募資規模超過百億港元,其中寧德時代這一家就達到410億港元,在2025年以來IPO募資總額中佔比超三成;另外,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募資超百億港元,三花智控則是達到93億港元。

港股IPO狂奔離不開A股龍頭公司的助力。在前10大募資項目中,前5家均爲A+H公司,後面5家中的赤峰黃金、安井食品同樣也是A股公司。也就是說,在前10大募資項目中,有7家是A股公司。

再融資方面,同樣是龍頭公司的作用巨大。在前10大再融資項目中,比亞迪和小米集團這兩大龍頭募資金額均超過400億港元,合計達861億港元,在2025年以來再融資項目總額中的佔比超過五成。

其中,比亞迪的這次融資創下全球汽車行業近10年來最大股權再融資紀錄,也是香港市場有史以來規模第二大的閃電配售項目,僅次於2021年美團通過增發和可轉換債券籌集65.9億美元資金的規模。

景氣產業急尋“子彈”

除了龍頭企業帶動外,今年以來港股融資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景氣產業急尋“子彈”。

Wind顯示,在Wind二級行業分類下,技術硬件與設備、資本貨物、汽車與汽車零部件這三大行業是募資規模前三名;後續則還有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軟件與服務,食品、飲料與菸草,材料Ⅱ等行業的募資規模超過百億港元。這些主要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消費等熱門行業。

事實上,在今年以來的港股股權融資中,“科技+消費”雙輪驅動的特徵極爲明顯。其中,新興消費和服務型消費涵蓋潮玩、新式茶飲、寵物、黃金飾品、化妝品、醫美等細分賽道;科技板塊則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新材料、機器人以及高端製造等前沿科技範疇。

而這些景氣行業目前面臨着激烈的技術競爭以及出海壓力,因此通過資本市場囤積更多“子彈”也是當前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