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暴跌下的逆行者,南向資金百億抄底釋放何種信號?

隨着特朗普關稅政策預期升溫,全球資本市場劇烈震盪,港股市場迎來深度調整。截至4月8日收盤,恆生指數、科技指數、國企指數4月累計下跌12.94%、15.32%、12.75%,齊創階段性新低。

然而,在市場恐慌拋售的背景下,南向資金卻逆勢掀起“掃貨潮”。自4月以來,南向港股通資金已連續4個交易日淨買入金額在百億港元以上。

4月8日,南向資金淨流入153.73億港元,大幅淨買入小米集團、騰訊控股、中國海洋石油、中芯國際、泡泡瑪特。這一現象背後,是短期風險與長期價值的博弈,更是全球資本對中國核心資產的重新定價。

暴跌背後的邏輯,短期擾動與長期價值的分歧​

直觀來看,港股此輪調整主要受三重因素衝擊:一是特朗普加徵關稅帶來預期擾動,二是美聯儲降息延後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緊,三是部分科技股配售帶來的壓力。

然而,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表明,市場短期情緒與長期價值出現顯著分歧。從流入數據來看,4月1日至3日,南向港股通單日淨買入額分別達198.6億、117.2億、287.9億港元。

4月3日的單日淨買入金額更是創歷史第二高,僅次於2025年3月10日淨買入296.26億港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港股通(滬)當日淨買入169.93億港元,港股通(深)當日淨買入117.97億港元。

拆分來看,資金流向呈現兩大特徵。一是高確定性資產受寵。小米、騰訊、中海油等兼具成長性與穩定現金流的公司獲重點加倉,單日淨買入額分別達25.35億、19.37億、11.48億港元。

二是高股息板塊成爲新的避風港。紅利低波ETF連續17日獲資金增持,反映資金對穩定回報的渴求。

短期內,關稅政策使得企業成本壓力顯著增大,盈利的不確定性也隨之提升。不過,在這輪刺激落地後,部分來自海外的不明朗因素逐步消散,港股關注的重點將再次迴歸到企業自身的基本面狀況以及行業的景氣程度。

隨着部分處於上游的AI及機器人產業鏈個股的估值出現大幅調整,重新顯現出了吸納價值。

因此,短期的擾動並不會改變港股全年反轉的行情走勢。“對等關稅”對於港股基本面所造成的實質性衝擊或許較爲有限。

一方面,港股對於美國營收的敞口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依據彭博一致預期所計算得出的港股2025年業績預期,在已經落地的兩輪關稅影響下仍有小幅上調。整體而言,港股的業績預期受國內環境的影響更爲突出。

儘管對等關稅、美聯儲鷹派立場與科技股配售壓力形成短期“三殺”,但南向資金的百億級抄底表明,市場恐慌情緒與資產長期價值已出現顯著分化,新的機會正在醞釀中。

抄底標的解析,誰在危機中孕育機遇?

當短期利空逐步消化,哪些企業能在危機中率先突圍?答案或許正藏於南向資金的買入清單之中。

現階段,南向資金通過押注高確定性科技龍頭(如小米、騰訊)與高股息避險資產(如中海油、紅利低波ETF),實質上在博弈兩個核心邏輯。

其一,關稅衝擊對港股基本面影響有限,企業盈利韌性仍由國內經濟修復主導;其二,市場錯殺下,具備國產替代潛力(中芯國際)、全球化佈局能力(泡泡瑪特)及政策紅利加持(基建、能源)的標的已跌出“黃金坑”。

而且,南向資金的掃貨方向並非盲目“撿便宜”,而是精準鎖定三大主線:硬科技突圍、能源安全守衛、消費新勢力崛起。這些企業的共同點在於,既能以技術壁壘或商業模式抵禦宏觀波動,又深度契合國內產業升級與全球化競爭的戰略需求。

具體來看,國產替代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正在凸顯硬核科技的真正價值。小米集團備受看好的背後,是其智能汽車與AIoT生態的突破。2024年財報顯示,小米境外收入佔比降至41.9%,而東南亞工廠的本土化生產有效對衝了關稅風險。

再是受益於國產替代趨勢的中芯國際。儘管半導體行業承壓,但國產替代加速推動其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對應營收佔比也達到了76%。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達到933億元,2025年達到1026億元。

而能源與基建也成爲通脹週期中的“安全墊”。近期國際油價波動疊加國內能源安全戰略,中國海洋石油2024年H股股息率高達8.2%,成爲避險資金首選。

重型基建股方面,政策端“增量工具預期”升溫。2025年1-2月,廣義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長9.9%,增速維持較高水平,中字頭國企估值修復空間顯著。

而消費新勢力則在IP護城河的助推下開始迎接結構性復甦。截至4月8日,泡泡瑪特年內漲幅超50%,其全球化佈局(東南亞收入佔比達47.4%)與盲盒IP矩陣構建消費粘性,抵禦宏觀波動。

全盤來看,南向資金的佈局已清晰勾勒出港股未來的突圍路徑:硬科技企業以技術自主性對衝關稅風險、能源與基建依託政策紅利築牢安全邊際、消費新勢力憑藉全球化與IP黏性穿越週期。

這些標的的共性在於,它們既是短期避險的“避風港”,更是長期產業升級的“發動機”。

港股長期展望,從“估值窪地”到“新平衡點”

當市場恐慌情緒退潮,這些企業的戰略卡位能否推動港股從“估值窪地”躍升至全球資本配置的“新平衡點”?答案或將取決於兩大核心變量——市場回暖的持續性與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中國角色。

目前來看,短期波動不改中長期向上趨勢,機構普遍建議採取“啞鈴型配置”,即科技成長+高股息防禦雙線佈局,靜待盈利與政策催化。

科技主線上,AI與硬件創新有望持續驅動業績向上。在算力需求爆發的背景下,騰訊、中芯國際等將率先受益於全球AI算力投資週期。

而消費電子回暖趨勢下,小米、快手有望受益於換機潮與廣告復甦。Canalys機構預測,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2億臺,同比增長5%。儘管面臨成本上漲和庫存挑戰,市場景氣度依然向好。預計2024至2028年年複合增長率爲2%。

高股息資產板塊,防禦屬性與政策紅利並存。一方面,“中特估”持續深化,央企考覈改革推動中移動、中海油等提升分紅比例;另一方面,利率下行預期,美聯儲降息週期下,高股息資產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再是政策變量下,內地流動性寬鬆與港股改革帶來新的機遇。一是上市制度優化,港股IPO門檻放寬或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上市,短期加速中概股迴歸與海外融資,中長期鞏固金融中心地位,從而改善市場結構。

二是南下資金擴容,港股定價權持續提升。2025年1月單月淨流入1184億港元,2月淨流入869億港元,創下自2021年以來的單月新高,資金主要流向科技、金融及消費板塊。

可見,短期擾動終將讓位於長期價值重估。

在全球避險情緒升溫與政策擾動的雙重衝擊下,港股市場經歷深度調整,但其間南向資金連續百億級抄底,揭示出恐慌情緒與長期價值的顯著分化。

而科技成長+高股息防禦或是穿越週期的關鍵,流動性改善、盈利預期上修及風險偏好回升,將驅動港股完成價值重估,從“估值窪地”向“新平衡點”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