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國科會 先破除學學相護

臺師大「血論文」事件爆發,社會一片譁然,迫使教育部重啓霸凌調查,而國科會則因此決心改革。記者董俞佳/攝影

臺師大「血論文」事件爆發,社會一片譁然,迫使教育部重啓霸凌調查,而國科會則因此決心改革。雖然爲時稍晚,傷害已造成,但也是爲時不晚,就看是否誠懇對症下藥。

我認爲關鍵問題之一,除了官官相護惡習也是「學學相護」因襲所致。許多有識者早已點出此學閥甚囂塵上之關鍵問題。更具體的說,必得改革「學門召集人制度」做起,在更透明更公開的環境下產生,纔不會私相授受,終究惡性地成爲學術圍標。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主要是學術召集人制度,執行委員組成大權,遊戲規則的訂定與資源分配決定了誰可以拿到經費。每年七月左右,幾家歡樂幾家愁,通過計劃者在校園昂首闊步,甚至和升遷脫不了關係。毋庸置疑,這樣的重責大任,由誰來擔綱是非常慎重的,應該具有公認的學術地位和研究視野,以及公平公義的態度。首先,學術圈裡有多少人知道各學門召集人是如何產生的?還是如宗教般的「指定」制度或變相的世襲?其次,相關單位有公開徵選?有無輪值制度以杜絕特定羣體長期把持?有無評選團來公平地評估圈選?

過去,我長期觀察我所專長的學門(藝術)有類似這種「黑箱」問題,也曾和一位生物科技講座教授討論此事,他也分享他們爲了讓某大學不再長期獨霸的秘辛,聽來讓人瞠目結舌。原來,這是無獨有偶的案例,推斷爲普遍現象不無可能。如果國科會學門召集人的產生連基本的公開透明制度都談不上,改革恐怕成爲空談。過去,批判學術制度不遺餘力的臺大心理學黃光國教授便曾觀察學界人士結黨營私,學閥呼風喚雨現象,對臺灣學術社會傷害甚大。爲了明哲保身,學術圈人寧可噤聲。即便政黨輪替,學閥領導仍然沒有太多變化。昔人已遠,言猶在耳。

學術是客觀可受公評的,是人類知識的積澱、國家的軟實力,相當重要。如果國科會學門召集人的產生連基本的公開民主制度都談不上,臺灣學術改革恐怕成爲空談。若干年後還是落入「黃光國式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