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10點上學 教團憂用作業補課

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把國、高中學生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時,下課維持下午4時,附議人數突破成案門檻。示意圖爲高中生上學。(本報資料照片)

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把國、高中學生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時,下課維持下午4時,希望藉此改善學生長期睡眠不足問題,提升學習效率,提案獲得熱烈迴應。教育團體認爲,但若只改鐘點、不動課綱與配套,最後不是延後到下午6點放學,就是壓縮教學、用作業補課,無法達成提升學習效率的初衷。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上課時間調整可以討論,但學習時間配置影響最深的是課程綱要,如果要調整上課時間,課綱調整要學生、家長、學者、學校老師共同討論。睡眠時間跟課程是兩件事,如果學生沒有自制力,就算調整上課時間,學生睡眠不足問題仍難以解決。

國教盟也認爲,須同步檢討課綱、評量方式與教師人力,並設計校內安心看顧與交通配套,照顧到弱勢與需要接送的家庭。

學生團體EdYouth理事長蔡其曄表示,縮短上課時間的問題應該被正視。近兩次臺灣在《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中,國際委員都持續關切臺灣學生的休息權與遊戲權。呼籲教育部正視學生長期休息時間不足的問題,檢討課綱及課程規畫,並積極迴應學生的訴求。

教育部迴應,此案尚涉及地方政府權責,後續將進行連署提案研處,並依據「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實施要點」規定於11月14日前完成具體迴應。

臺北市國中校長認爲,大多數家長擔心孩子上課時間縮短,會因此導致學習內容不夠紮實,甚至讓孩子參加早班補習課程,與提案初衷背道而馳。

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啓斌表示,生物體質方面,的確有1到2成的人天生是「晚睡晚起型」,早上8、9點後頭腦比較清楚,生理時鐘和多數人不一樣,晚起做事比較有效率。若是社會文化環境原因,有些學生白天打瞌睡,可能是學習動機不足,白天上課睡覺導致晚上晚睡,這是長期慣性造成的生理時鐘改變,此時應提升學習動機,而非僅關注生理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