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才稱臺積電根留臺灣 俞大㵢:最先進晶片不一定要在臺生產
駐美代表俞大㵢近日受外媒採訪說,如果技術成熟,未來最先進的晶片也不一定只能由臺灣生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針對臺積電(TSMC)在美國的投資與《晶片法案》(CHIPS Act)爭議,臺灣駐美代表俞大㵢近日受訪時表示,臺積電的最先進晶片技術將「首先在臺灣研發與生產」,但隨着技術成熟,未來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地區,包括美國。此番言論與府院強調臺積電「根留臺灣」的立場略有不同。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月初宣佈,臺積電將在美國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魏哲家並與賴清德總統舉行記者會,強調核心研發仍在臺灣,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說,根留臺灣、壯大臺灣纔是政策目標。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批評《晶片法案》是「荒謬的補助計劃」,並質疑美國政府提供大量資金給已擁有龐大資本的企業。針對這項質疑,俞大㵢表示,臺積電在美國設廠確實受惠於《晶片法案》,但企業決策主要仍基於市場需求與收益考量,「除了政府補助,企業更關注的是營運環境是否有利可圖。」
他指出,臺積電過去十年來的投資重心已發生重大變化。臺灣企業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例從十年前的 83% 下降到去年不到 9%,而去年約 40% 的對外投資流向美國,顯示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已在重新調整全球佈局。
對於最先進的晶片技術是否會轉移至美國,俞大㵢強調,「臺積電的技術研發與生產仍然從臺灣起步,但當技術成熟後,也可能會擴展到其他地區,包括美國。」這顯示臺積電在確保技術領先的同時,也在全球供應鏈中進行戰略性配置。
在討論中國大陸可能犯進臺灣的情境時,有美國國會議員與安全專家公開討論,若臺灣遭到攻打,美國是否應該考慮摧毀臺積電,以防止中國大陸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
對此,俞大㵢迴應表示,即便中國大陸取得臺積電的生產設備,也無法輕易複製其技術。他指出,陸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在國內複製臺積電模式,甚至挖角臺積電的管理層與工程師,「但至今仍未能成功,許多獲得國家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可能已經陷入困境。」
俞大㵢進一步表示,「臺積電的成功不只是設備,更重要的是『自由』與『人才』,這是中國大陸無法輕易取代的。」 他強調,沒有臺灣,臺積電無法運作,並強調臺灣與盟友的合作將進一步強化供應鏈安全,「臺灣不只是盾牌,更是與夥伴共同建構的『矽盾堡壘』。」
在國防合作方面,俞大㵢表示,臺灣理解美國希望臺灣提高國防預算的建議,並指出過去十年來臺灣的國防支出幾乎翻倍。他強調,臺灣政府已承諾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的 3%,並且過去八年已向美國採購 260 億美元的軍備。然而,他也坦言,儘管美方已宣佈 48 項對臺軍售案,但許多設備仍未交付臺灣,這是臺灣政府持續關注的議題。